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辛亥革命110周年 福建船政与之渊源深厚

http://www.mwnews.cn  2021-10-08 23:20:08      【字号

  记者 王晓霞

  10 月10日是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作为这场革命大潮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国家重要实力和外交形象的海军毅然举义参加反清革命,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价值和社会影响效力。这支由船政孕育的海军,在革命的历史关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福建船政精英成为起义主要力量

  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同盟会领导人决定把革命中心转移到长江流域。但随着武昌起义计划机密泄露,起义军陷入危机之中,10月10日当晚,位于武昌城内的十多名士兵抱着“舍生取义”的决心,首先发难,占领了楚望台军火库,随后兵分三路想督署发起猛攻,湖广总督瑞瀓闻炮丧胆,致电清内阁增援。清廷闻讯颇为震惊,随即派遣陆军大臣荫昌督率领北洋新剧南下镇压,并令海军提督、舰队统制萨镇冰率舰队赴湖北援助镇压。在清军的围攻之下,起义军退守汉口,为把起义军逼出汉口城区,清军纵火烧城,火势连绵三天三夜,繁华之地变为废墟,正是这一把火,激起了海军的强烈不满,越来越多的海军将士开始同情革命者,在战场上消极怠战抵制。

  11月2日,驻扎在吴淞口的海军“策电”炮舰大副、船政后学堂毕业生林舜藩以白色餐桌布代替义旗,升上“策电”舰旗杆,正式宣告易帜,成为辛亥革命中第一艘起义的海军军舰。继而驻沪海军军舰相继起义,驻宁舰队在镇江起义,海军主力舰队在九江起义,就连远在英国出访的海军主力舰“海圻”,也在欧洲宣布加入革命,展示了这个曾经走在中国近代化最前端的群体不灭的革命性,而这种革命性也正是海军在辛亥革命中做出这样抉择的必然性所在。

  1866年船政创办,其宗旨在于为国家求自强,随后兴办的船政学堂,不仅培育海军和工程技术人才,更为那个时代的中国青年人名正言顺地推开了一扇可以了解世界的窗口,培植爱国的精神和科学的思想。船政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开山之祖,福州是近代中国青年人投身海军事业最集中的城市,由此开始,中国近代海军中形成了“无闽不成军”的奇景,由船政培植的科学和爱国的思想也深植中国近代海军,海军军人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最具世界视角的群体。正是基于这样的特殊背景,当面临国家、民族命运的选择时,海军军人以一种近乎天生的自觉,站到了代表着朝向进步的阵营。

  在辛亥海军起义的队伍里,船政的踪迹随处可见。在九江领导清军主力舰队起义的“海筹”舰舰长黄钟瑛,在上海被推选为军政府海军顾问的刘冠雄,在英国领导“海圻”舰起义的程璧光,在福州马尾率领闽江炮台起义的陈恩焘等等,都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

  海军易帜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在全社会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船政精英带领的海军与革命军合力捍卫武昌起义的胜利;支援安徽、南京、福州等光复;继而组成海军北伐舰队,光复山东、东北沿海多地。

  辛亥革命胜利后 孙中山到访马尾

  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2月12日,随着清帝退位,孙中山先生遵守之前南北议和的约定,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于4月间离开南京,从上海乘船,取道海路南返故乡广东。出发时,孙中山先生即计划顺道访问考察沿海各地,思考国家建设方略,1912年4月19日,孙中山乘坐“泰顺”号商轮抵达马尾。前往福州拜会各界后,孙中山先生于21日下午回到马尾,在船政局局长沈希南

  等陪同下参观船政局,一一来到了轮机厂、锅炉厂等车间……入夜,船政局在储才馆设宴招待孙中山,孙中山发表答词,提到了船政缔造的艰难,但管理体系完善,自建舰船不在少数,称赞船政“足为海军根基”,他回忆甲申、甲午两大战役的失败,清廷日渐腐败,发言中最为振聋发聩的是“兴船政以扩海军,使民国海军与列强齐驱并驾,在世界称为一等强国。”的呼喊。

  1919年,孙中山将《实业计划》与1917年写的《民权初步》《孙文学说》,合成为《建国方略》。在《建国方略》中,他为福建在海港建设方面规划了“一个二等港福州,一个三等港厦门,两个渔业港福宁(即霞浦)和湄洲”,还规划福州镇江线、福州武昌线等六条铁路。

  110年,咄嗟之间,而今马尾已然发展为具有“多区叠加”优势的城区,环境美、产业优、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强。这也算是告慰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志。

  革命的海军

  由船政孕育出的中国近代海军,在近代历史的每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都清晰地辨明有利于国家人民的光明方向,坚定地成为近代革命事业的“护法”。以辛亥革命为起点,闽系海军在历史的紧要关头,都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打倒军阀,处在北洋政府统治下的海军的选择,变得格外引人关注。11月30日,中国共产党人王荷波与北洋政府海军代表等在福州马尾潮江楼举行三方会谈,促成了海军支持北伐。此后,由杨树庄、陈季良、陈绍宽等领导的原北洋政府海军全面易帜,成为了北伐的先锋队。

  “向来革命之成败,视海军之向背。”1937年,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时,海军坚定地与全国军民一道抗敌!尽管力量弱小,但面对强敌毫无怯色,用封锁战、水雷战、炮队战等所能想到的一切方法与入侵者作战,浴血抗敌,可歌可泣,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极其悲壮的一幕,其壮观和惨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罕见的。

  到了解放战争中,面临事关中国命运的决战,闽系海军毅然坚定地选择了革命,投向人民的阵营。从1949年年初开始,一艘艘国民党海军军舰陆续起义,到了1949年4月23日,在林遵将军的率领下,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在长江笆斗山江面起义,这也标志着传承百年的中国近代海军的新生。也就在林遵将军率部起义的这天——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前身——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

  “站在21世纪的今日,转身回溯追思船政所培育的近代中国海军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变革大局中的表现、取舍以及选择,仍然令人无限感慨”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表示,“辛亥革命先行者们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从本质上而言,其实就是要使国家和民族不再遭受列强欺凌,实现自强,而这也正是近代船政苦苦坚守的初衷使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