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科技 >> 正文

地震救灾:科技支撑不可少

http://www.mwnews.cn  2013-05-13 11:54:3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现代科技支撑体系的作用十分突出。与五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芦山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与处置,进一步凸显了现代科技支撑体系的关键作用,从而做到了科学处置、专业救援、技术支撑,最大程度地防止次生衍生灾害造成新的伤亡,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助力地震应急决策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遥测技术、电视会议系统等软硬件结合的应急保障技术平台。该平台服务于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实现应急信息资源的多网整合。重点包括危险隐患源探测监测与精确定位技术,多尺度动态准确预测与快速预警技术,基于风险分析的优化决策与救援处置技术。同时,包括各类应急平台信息互通与安全技术,数据共享与联动响应等技术。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包括国务院应急平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个计划单列市应急平台,20个有应急职能的部门应急平台和100个部门值班系统。国家应急平台体系以国务院应急平台为中心,以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为节点,具有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的特点和优势。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开创了我国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政府管理系统,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具有五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防范事件风险、缩短决策时间、综合协调应急资源、优化调度救援力量、增强应对科学性。应进一步依托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优势和功能,满足未来地震灾区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从而实现地震灾害应急处置中的六大功能: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

  建议通过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助力地震应急决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以实现地震灾害应急决策支持内容和方式的技术跨越,突破自动化、智能化应急管理的技术障碍。二是可以在地震灾害次生衍生事件综合预测预警、多级多方协同会商与态势推演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创新与突破。三是可以在地震灾害事件链、预案链综合预测预警和多方协同等方面,发挥特色作用。四是可以为灾区政府应急指挥与快速决策提供技术服务,成为日常值守应急工作的重要手段。

  现代科技装备:保障地震风险排查和监测预警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以遥感、通信、导航卫星为主体的空间基础设施,可为气象、地质、水文等多种灾害,提供预报监测支持、通信和定位保障。建议借鉴汶川、玉树地震应急救援的做法与经验,进一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装备,保障未来地震灾害风险排查和监测预警工作。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依托地震、气象、地质、水文等灾害监测系统,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网络系统建设,完善地震灾害风险排查和监测网络。第二,依托国家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等观测系统。力争在卫星遥感的处理、信息提取、影像图制作技术和软件开发方面,有较大进步。第三,应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和综合集成。第四,应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区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场所、生命线工程风险管理和安全监控系统。第五,应建立跨部门的多灾种预警信息快速共享和收集系统,依托地面宽带网、卫星通信系统,实现一键式的预警信息快速发布。通过构建预警信息发布综合管理平台,制定规范化的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和技术标准,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完善以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地震救援全社会应急联动机制。

  高科技手段:支撑地震灾情和损失评估

  建议进一步发挥现代科技支撑体系在地震灾情评估及恢复重建中的作用。例如,灾情程度评估,灾情未来发展趋势预测,自然和人文环境评价,恢复水平评价,空间布局评估,资金和资源保障评估,社会需求评估以及可恢复性评价等。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推动恢复重建工作。

  灾情评估的目标,是认清灾难程度,获得灾害影响的准确信息,从而确定在灾难应对中救生及维持生命所需的资源,确定灾区所需服务、人员、物资的要求。灾情评估的思路,为“摸清底子”“分级建档”“分区建档”“抓住重点”“更新规划”。在宏观层面,要对城乡承载能力、抗风险程度、关系民生的各项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相应评估。在微观层面,要对已经发生的地震灾情作出评估。

  目前迫切需要建立多种方法综合的灾情评估体系。要综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综合、分析、处理、评估地震灾情统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遥感数据等各类数据,从而形成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体系、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涵盖地震灾害的灾前预评估、灾中应急评估、灾后综合评估以及区域自然灾害情况的综合评估,进而建立可业务化运行的地震灾情综合评估系统。

  建议进一步发挥现代科技支撑体系在地震灾害损失评估中的作用。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对象,主要包括灾区总体受灾情况,灾区群众的生活救助情况和应急救助需求情况,以及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需求情况等。其中,灾区总体受灾情况,包括受灾人口、成灾人口、因灾死亡人口、因灾受伤人口、转移安置人口、受灾区域(或面积)、房屋倒塌间数、房屋损坏间数、道路损坏情况等。灾区群众救助需求情况,包括救灾粮食(食品)、饮用水、帐篷、衣被、煤、电、取暖、餐具等需求情况。

  信息通讯技术:促进地震救灾互联互通和政务协同

  未来一段时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装备,加强地震灾害防灾减灾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和政务协同能力建设应成为重点。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推动灾区民政、地震、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统计、海洋、气象等防灾减灾相关部门,完善自然灾害灾情上报与统计核查系统。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扩大信息公开,促进灾害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救灾及恢复重建政务协同。

  第二,整合地震灾区各行业和部门有关灾害信息系统,形成分布式且可调用的虚拟实体信息系统。从而提高救灾信息集成、互联互通与智能处理水平,实现灾区各级各部门救灾信息交换共享与协同服务。

  第三,建设地震灾区救灾信息化网络平台和业务系统。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库等现有资源,建立统一标准的分布式数据中心。从而完善灾害信息动态更新机制,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标准,保障信息安全。

  第四,充分利用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导航定位和移动信息终端等手段,提高信息上报、远程会商、公众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从而实现涉灾信息共享及防灾减灾政务协同,建立政府、保险公司和公众之间的自然灾害风险沟通机制,提供灾害风险信息共享服务。(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中心副教授)

  链接

  地震救灾中的现代科技装备

  在汶川、玉树地震应急救援中,一批先进的现代科技装备从北京等地千里驰援,包括卫星应急通信车、电视直播车、舱式饮事车、野外救护车、机载高分辨成像雷达、呼吸机、机载通讯电台等。先进观测设备,包括移动气象应急车、移动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等。这些科技装备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千里眼”、“顺风耳”。此外,系列无人机产品、近空间飞行器、专用特种车辆及重型装备摩托艇与无人船、微小型卫星及固体小运载火箭等,均已列为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保障装备。

  在芦山地震灾害应急处置中,现代科技支撑体系的作用十分突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芦山地震灾害卫星监测和灾情分析;交通运输部向灾区调集海事卫星应急通信设备;中科院遥感飞机携带光学传感器,开展地震灾情遥感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派出5架无人机和应急监测车系统,通过资源三号卫星获取芦山县灾前卫星影像图,在“天地图”上发布了震区及周围地区卫星影像,并随时发布无人机获取的最新灾后航空影像。还紧急调配多颗高分辨率卫星、雷达卫星进行编程,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灾区震后高分辨率航空摄影影像,制作反映受灾情况的高清影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