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保健 >> 正文

清热解毒中药能预防禽流感吗

http://www.mwnews.cn  2013-04-24 10:31:11   来源:科学新生活    【字号

  禽流感来了,清热解毒的中药也随之火了起来,金银花、板蓝根、连翘……都被老百姓奉为治感冒、防流感的良药。殊不知,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果不辩证论治不仅抗不了病毒、治不了感冒,反而还可能降低免疫力,引祸上身。

  特邀专家 齐文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特邀专家 杨响光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北京中医药学会委员。

  清热解毒打不过病毒

  专家观点:许多患者看到一些中成药的说明书上写着“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就以为是抗病毒的中药。不仅如此,许多医护人员因为不完全掌握中医药理论,一遇到病毒感染的病人就用清热解毒类的中药。其实,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果不能合理使用根本起不到抗病毒的作用。

  如今,经常有研究证实“在某某清热解毒的中药里发现了抗病毒的成分”,于是,清热解毒的药物经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中医用、西医也用,但却忽略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如果不分虚实寒热,一味使用这类苦寒的“解毒”药,不仅可能延误病情,还会对身体有害。

  传统医学里的“毒”虽然包括的范围非常广,但当时不可能认识到病毒等微生物,所以“解毒”类药物也不可能专门杀灭或抑制病毒,更不能把这种药看成是抗病毒的良药。

  从目前研究来看,有些中药有抗病毒的效果,但成分非常复杂,还可能会给身体造成其它危害;有些中药,越是将抗病毒的成分提纯,其效果反而越差;还有些中药在试验中有抗病毒的效果,可是吃进体内却效果不佳。可见,要想抗病毒,绝不是吃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就能实现的。

  清热解毒类的中药,“解毒”二字其实指的是热毒,主要用于长疖子、长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等多种热毒证。对于病毒性疾病,中医还是讲究辨症施治,通过调整内因,扶正气,已达到“驱邪”的目的。

  清热解毒扛不住

  专家观点:用板蓝根等清热解毒的中药防治感冒早已深入人心,不少患者一感冒就会吃板蓝根、双黄连、清开灵等清热解毒类的中药;稍微懂点中医的知道“清热解毒”类中药适用风热感冒。其实,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都不能盲目地清热解毒。

  中医认为,感冒是因为外邪入侵而引起的疾病,所以治疗感冒的初期驱除外邪才是最关键的。一般来说,治疗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早期都可以用发汗的方法,使病邪随着出汗而排出体外。相反,如果一上来就猛用寒凉的清热解毒药,就仿佛吹空调让汗毛孔都闭上一样,会将病邪关在体内,还会引邪深入。所以,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都不能盲目清热解毒,还是应该请医生辨症施治。

  风寒感冒患者,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清鼻涕、咽喉痒、怕冷、头痛或全身酸痛、发热较轻、无汗出、口不渴,治疗的关键就是出点汗,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忌用清热解毒及苦寒类的药物。

  风热感冒初起时,患者主要表现为打喷嚏不多、鼻塞、流浊涕、咽喉肿痛、口干口渴、咳嗽、咯黄稠痰、发热而不明显怕寒。对付风热感冒应用辛凉解表的药物,稍微出点汗,便于发散内热,同时可以适量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

  清热解毒防不了流感

  专家观点:不少人都知道吃多了抗生素伤身,于是便将目光瞄准了清热解毒类的中药,甚至把这类药当成了“绿色抗生素”。认为中成药安全无副作用,甚至能“有病治病,无病健身”。殊不知,清热解毒类中药如果用得太多太滥,同样可带来不少隐患。

  一听说感冒、流感是病毒引起的,不少人就开始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板蓝根沏茶、金银花泡水……其实,在身体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下,根本不需要吃药,乱吃药反而会将身体搞垮、降低抵抗力,病毒一来就会最先“倒下”。

  “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清热解毒的药物药性多苦寒,长期服用会损伤脾胃,导致食欲下降、腹胀、腹泻等问题。中医认为脾胃受损后邪气更容易侵入,所以乱用药反而更容易惹祸上身。

  除此之外,一些小朋友的家长,为了预防流感,经常给小朋友冲板蓝根等清热解毒的中药。殊不知,小朋友本来就阳气稚嫩,脾胃虚弱,如此一来就会损伤正气,降低免疫,反而更易感冒,还可能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痛等症状。可见,老人、小孩、孕妇、慢性病患者以及脾胃虚寒(吃东西容易拉肚子)的人,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更要小心,在服用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

  清热解毒灭不了虚火

  专家观点:许多清热解毒的药物都被人们视为降火的灵丹妙药,不管是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还是脸上起痘痘,只要发现上火了就赶紧“清热解毒”,甚至有些人吃完麻辣火锅,就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来灭火。殊不知,上火也分虚实,清热解毒不是什么火都能灭的。

  很多人只要感觉自己上火了,就会服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牛黄解毒片、三黄片等。这些药物都是寒凉之物,对于实火有不错的改善作用,可如果是虚火,用这些药物反而会让身体更加虚弱。

  简单来说,中医把“火”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往往是阳热亢盛,从而在体内烧起了一把火,这类人往往会出现口干、口渴、口臭,舌头发红、爱出汗、爱发火,还有便秘等症状。要调理这种火,就要注意清泻火气,让阴阳恢复平衡。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寒凉的去火药物时,也要注意剂量,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也会伤及脾胃。

  虚火是因为阴虚所致,也就是身体内的阴不足,从而出现阳相对过盛,以至于出现上火的症状。有虚火的人症状不像是实火那样猛,舌头没有那么红,舌苔也没有实火的多,常感到身体忽冷忽热。此时,如果使用清热解毒这类苦寒的药物,不仅不能滋阴,还会伤及阳气。对于虚火应该服用养阴清热的药物,或者平时多吃梨或西洋参补补阴。

  特别提示

    防流感得看体质下药

  中医通常认为,流感多是因为气温忽冷忽热,人体一时不能适应,感邪而发病。流感病毒作为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属于外因;体质是流感发病的内因,决定着发病的倾向,也影响着疾病的发展。

  平和质。大部分人群体质属于平和质,阴阳平和,气血调畅,以体态适中、精力充沛、面色红润,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为主要特征。这类人群自我调节能力强,能适应气候的变化,天寒则体寒、温度高则体热,天人合一,不患感冒及流感,或者感冒后临床症状较轻,很快就可以痊愈。但是,平和质人群也应注意避免接触出现流感样症状的病人,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通常不会发生感冒或流感。

  体虚质。这类人群比例相对较少,患有慢性基础病、老年人、体虚者多为此类体质,主要表现为气短、面萎黄、易疲乏、精神弱、便溏、舌淡、虚弱类脉象等。体虚质人群预防流感应以增强抵抗力为主,即以中药补气固卫为主,可选用“固表合剂”。药用生黄芪、苍术、防风、桑螵蛸等,生黄芪、苍术走皮补气,防风、桑螵蛸固护卫气。

  体实质。这类人群较体虚质多,多见于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或者患有三高的青壮年,以形体肥胖、面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便秘、小便黄,舌红、实脉为主要特征。体实质人群应以清散郁热、宣通肺气为主,选用“清肺合剂”。药用黄芩、酒军、桂枝、白芍、辛夷、乌梅等,黄芩清肺热,酒军泄肠,肺与大肠相表里,清上泻下则热自去;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肺开窍于鼻,辛夷、乌梅二药一散一收,调畅鼻窍功能,诸药配伍可使郁热散、肺气通。

  预防服药应与气候相应,五天叫一候,三候为一气,服药5天为一疗程,应连用3个疗程即15天,这样方可“移节变气”,以改善人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