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消费 >> 正文

人情消费:是“情”还是“债”?

http://www.mwnews.cn  2013-05-08 12:37:53   来源:新华网    【字号

  新华网长春5月8日电(记者何悦、高楠)婚丧嫁娶、人情世故……每逢红白喜事,老百姓们都习惯随礼表达情感。但当礼金越随越大,越随越多,本来单纯的礼尚往来却让人觉得有些变了味。人情消费,究竟是“情”还是“债”?

  被人情绑架 随礼力不从心

  “我的工资是每个月2600元左右,赶上五一放假,朋友们的婚礼扎堆,我一下子就入不敷出了,现在最怕收到请帖。”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吴雷道出了心中对随礼的苦闷。“以我现在的工资来说,没有能力支付这么多的礼金,但是碍于面子,大家都形成了一定标准。如果我随的少了,会被别人认为小气、吝啬”。

  在某网络论坛上,网友“angle-lily”晒出“五一”开支账单。“赶上"五一"小长假,周围朋友结婚的多,我收到了5份婚礼请帖,这一下子就得花去至少1000多元礼钱。”

  记者采访发现,年轻人的随礼金额往往要高于其他人群,普通关系500元,要好的朋友1000元起。这对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是笔不小的负担。

  “我父母一直对我说,宁肯欠人钱,不可欠人礼。大家都给礼物,我要是不给,肯定会被排挤。”在深圳工作的吴薇薇说:“我自己也觉得这么做挺无奈,我知道礼物只是走个形式罢了,但是人际交往中,形式又是那么重要,不得不走。”

  人情支出折射消费陋习

  在吉林省一些农村,农闲时往往是各家办宴集中的时候。提起人情消费,农安县农民李树林直呼“受不了”。在长春打工的他每月工资只有3000多,但春节回老家走亲戚就花了近万元。

  “农村办事名目多,盖房子、生孩子,甚至在个别地方,猪牛下崽都办事收礼。”尽管李树林对于高额的礼金有些力不从心,但他决定咬咬牙也得给。“不出的话,邻里取笑,乡亲指责。人情再贵也要给,砸锅卖铁也要给。”李树林说。

  “随礼之风在农村比较普遍。”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对记者说,以前随礼更多的是带有情感因素的表达,现在受“面子效应”的影响,人情消费和铺张之风水涨船高,已经开始演变成一种敛财的途径。

  铺张的红白喜事推高了人们的人情消费。而人们支出了礼钱,便想尽办法以各种名义摆酒设宴回收礼钱。这一来二去,就陷入恶性循环。天津一家婚礼策划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如今年轻人结婚办婚宴费用较前些年要高出一倍以上,普通一场婚礼也要花费近万元,高档的婚礼甚至高达好几十万元。“不过即使婚宴花费再多,他们也能承受,因为亲朋好友的礼钱就足够他们操办了。”

  倡导重情轻礼新风气

  有些专家认为,人际交往在礼仪社会中必不可少,适量的人情消费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但也有人认为人情消费不仅加重了生活负担,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沪生表示,现如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随礼档次也在逐渐提高,人们互相攀比的风气日益严重。

  “随礼金额、档次的不断攀升,反而会使人际关系淡漠,疏远了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那份情谊。”郑沪生认为,理性来看,礼是情的媒介。重情轻礼,这才应是社会所倡导的。

  付诚表示,目前随礼之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病,不良的社会风气助长了随礼之风愈演愈烈。“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理,但是光靠个人洁身自好是不好治理的,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参与,提倡勤俭节约,文明交往,恢复朴素纯洁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