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头条新闻 >> 正文

心系群众 福佑马江

——记马尾棚户区改造中那些感人的故事

http://www.mwnews.cn  2013-08-15 11:34:12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记者 冯秀彬 于千 林颖

  核心阅读

  2012年年底,天马山上的布谷鸟啼声响起的时候,“政府要进行棚户区改造了”的讯息如同和煦的春风在罗星街道沿山6—7弄的居民中荡漾;大年初二,马尾镇进步里、共和里和新民村的住户也听到了棚户区改造的信息。刚开始很多居民都不相信,随着各级干部的入户调查摸底,大家的心才渐渐激动起来:十几年了,年年说拆迁,年年没动静,这回要动真的了。棚户区改造太难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太苦了,拆迁盖房无法平衡,区里要贴十几亿,可是为了群众利益,造福居住困难的群众,吃多大苦、遭多大罪也得干!

  根据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城区棚户区改造工作部署,马尾区去年底全面启动2013年至2015年棚户区改造3年计划。3年内,马尾区计划总投资185.67亿元,改造24个棚户区,今年,将总投资56.14亿元,先期进行9个片区改造任务。截止8月12日,马尾区已顺利完成魁岐片、进步里、共和里、福光公寓、沿山6—7弄等5个片区的改造任务,共改造用地940.18亩,涉及棚户区户1933户,改造房屋面积共28.37万平方米,创开发区建区以来棚户区改造面积的总和,并实现拆迁户零越级上访。

  马尾人是如何化解拆迁难的呢?为一探究竟,记者来到马尾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一线……

  棚户区改造为的就是惠民

  天马山横贯马尾主城区,沿东江滨大道一线依山而建的是马尾镇的进步里、共和里和新民村;顺沿山东路依山而建的是罗星街道的沿山1—7弄。这一带平地民居多是几十年前建的老房子,因为开发得早密度高;新民村住户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福州开发区成立后,为了孩子就学和大人就业,从高山的秋峰、元峰、彭珠和深溪4个村迁下来的农民,因为没了平地,就逐步升高把房子建在了半山腰。依山而建的6—7弄住户也多是七十年代初建设马尾港时,从罗星塔附近搬迁过来的住户。

  这两个片区都是马尾有名的棚户区,平地建的房子当初受土地制约建的都十分狭小。罗星街道党委副书记林建霖心情沉重地给记者讲述了一个他在这次棚户区改造中亲眼所见事情:那是沿山7弄一个姓连的家庭,家中一间房摆着两张床,一个是他们夫妻的,另一个是他们20岁和23岁的两个女儿的。“一家四口住在一个房间,这样的房子怎么住?那是一个三联排房子,十几户人家人均才8.3平方米……”七山二水一分田的马尾,当年能批多大的宅基地?先建的房子地势虽相对平坦,但房子连着房子,巷道也十分狭窄没有防火通道。“住这样的房子最怕火灾,每次一听到消防车响我就马上打电话问,里面着火消防车进不去,而且老房子木头多一着火就火烧连营啦。”

  住平地怕火,住山根和半山腰的更怕刮台风下大雨。早先建的老房子不够住,各家各户便老房子接新房,新房上面再盖楼房,房屋地基不深结构不合理,加上山上的植被因为房子建得太多而被破坏,存在很大的地质灾害隐患。

  房子建在新民村半山腰的任瑞谦生活极不方便,无论烈日暴晒还是刮风下雨,只要缺米少油,都要提着重物走七八分钟的上山台阶。但这和让她担惊受怕的刮台风下大雨比起来就根本不算什么了。“一来台风下大雨就怕引起山体滑坡,以前就出过事呀!”所以无论“飞燕”还是“龙王”,这位母亲都整晚地站在房顶向山上紧盯着,“如有滑坡情况好赶紧喊孩子和家人逃命啊。”

  “拆迁了,地质灾害问题算是得到彻底解决了!”马尾镇党委书记张圣杰如释重负地说,“马尾镇棚户区改造要拆迁的这片山上有20多个地质灾害点,旧的做好了新的又会出现,今年就又发现两个。”

  以前马尾区也多次动过改造沿山片棚户区的念头,但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住6弄的欧雪英清楚地记得,前几年也曾说过要拆迁,都搬了一部分人了,后来没信儿了又迁回来了。因受安置地规划、环境等因素影响,就地安置房建设无法满足全部的安置需求,还需另外规划建设安置房作为补充。“我当姑娘的时候就从罗星塔迁到这里,现在都当了奶奶了,还住在破房子里,房子密密麻麻的像‘插蛏’一样,连开发商都不来,棚户区改造为的就是惠民,如果只算经济账肯定是亏本的买卖。”在第一协商期的第一天她便带头签了约,还带来了自己的4个兄弟。

  记者在马尾区棚户区改造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这次的棚户区改造项目,马尾区财政将补贴十多亿元,马尾区是在勒紧腰带进行一项宏大的惠民、为民办实事工程!

  65岁的任礼耀是从高山村搬到新民村的农民,他家的房子经过多年的“经营”逐步扩大,院子里能摆30桌的酒席,听说要拆迁,他到拆迁指挥部拍桌子反对。但经过指挥部和风细雨的政策宣传,和耐心细致的补偿面积核算,任礼耀被马尾区的惠民政策感动了:“因为自己是老房子,当年抵押贷款50万元都没人肯,没办法借了三分利的钱,这次竟可以置换回4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算起来有几百万元了。”他想到了建在山上的房子进出都是台阶,二儿子买了一台车,因进不了自家的院子只好寄放在山下的路边,连轮胎都被扎破最后只好卖掉的场景;想到了老母亲上山下山走台阶不方便被摔断腿的场景;想到台风来临前村里、镇里的干部催促着大家转移避险的场景……任礼耀说:“指挥部工作人员三番五次到家里来宣传动员,都是为我们群众好,这是开发区为咱老百姓办积德的好事呀!”但他成了最早一批签约户,并主动当起了做其他村民工作的宣传员。任礼耀说:“咱做事得摸着良心。”

 

  改造难,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就不难

  马尾棚户区改造工程浩大,仅一期就涉及一镇一街的2400多个拆迁户,是开发区建区以来涉及户数最多、拆迁面积最大的改造工程。涉及面如此之大的拆迁工程,不但没有一个拆迁户越级上访,而且还发生了取号排队的火热签约场面。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呢?

  马尾区马江房屋征收服务中心主任王尔壮说:能顺利进行棚户区改造,需要有一颗公心,并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拆迁户。

  81岁的蔡伯根老人头脑很清楚,和记者说起区里制定的拆迁补偿标准一清二楚。老人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在马尾旧镇,因为临街开了间店面,按照标准补偿的多些,他说不但可以拿到一间105平方米的房子,加上奖励等等,还可以获得十几万元的补偿款装修新房。蔡伯根说自己是民建会员,他对马尾区的阳光拆迁工作很满意:“这次拆迁都是按标准补偿的,没有特殊、没有关系户,一切都是公开透明的,大家服气。”

  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是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马尾棚户区改造的房子大都沿山而建,户型不规范,丈量起来很是麻烦。但为了给群众一本明白账,只要群众对丈量的面积有异议,各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就立即不厌其烦地派人过去重新丈量,最多的一户前后丈量了七八次,而且每次要让户主参与去看丈量仪器的数字、自己去计算。马尾旧镇一户薛姓人家,听说要拆迁,画蛇添足地违建将门廊隔成房间,这样反而将本来应该算面积的部分遮盖掉了。签约后,房主才提出申请复查,指挥部马上组织人到现场进行核实,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给与确认。

  马尾棚户区改造片是老城区,居住的老人较多。有很多拆迁户反映,因为老人年纪太大怕有变故没人肯租房子,过渡房的租住成为一大难题。指挥部将这一情况上报到区里,得到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是将区清房办清理收回的几十套各单位的值班房、午休房借给符合条件的拆迁户作为过渡房;二是集中选址建设了81套简易过渡房,借给70岁以上的老人临时居住。用蔡伯根老人的话说:“区里没让一个拆迁户的老人没房住。”

  大家都欢天喜地签约交房了,但今年79岁的曾筱昌老人却有块“心病”放不下,他的家中有智障的小儿子和智障的孙子。曾筱昌有间40多平方米的老房,准备身后留给有智障的小儿子爷俩将来过生活用。这次拆迁他要了一户60平方米的房子,按照拆迁有关规定,他要到异地安置,但年近80的他每天要送接孙子到智障人员培训机构学习,住得太远他就没办法接送了。他把自己的情况反映给马尾旧镇棚户区改造指挥部,指挥部经过认真研究认为,拆迁讲原则性,但也要根据不同情况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讲灵活性,最终同意让他就地安置,老人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王尔壮说,面对特殊残疾人和特困家庭,也需要给予人性化的关怀,这也是一种公平。

  为给拆迁户吃下“定心丸”,拆迁过程中,马尾区明确告知拆迁户拆迁后地拿来干什么,拆迁户安置地在哪里,安置房怎么建。根据规划,除了居住外,马尾旧镇棚户区、沿山1——7弄片还将规划建有商业、学校、船政文化旅游区等。进步里、共和里棚户区分就地和旺岐境两处安置;沿山1——7弄片改造全部实行就地安置。安置房建设除了强调居住舒适度外,区委区政府还十分重视配套商业、教育和交通,在充分学习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做法基础上,对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尽量做到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放心。并将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把安置房建设质量关。

  马尾棚户区改造工作秉持的公心、公正、公开、公平,让拆迁在马尾不再难。77岁的陈太钦住的沿山5弄,排在第二批改造。没事他就到指挥部转悠,看到拆迁户各家有证的、没证的、各有多少面积都上了公示板公示,补多少面积补多少钱都一清二楚,自己的心也动了:“这拆迁真是为老百姓办好事,而且是一笔明白账。自己家房子建得不错,但环境不好啊,不但担心下大雨冲毁了房基,快八十岁的人了,进进出出的爬山路走台阶的实在太不方便。”陈太钦的家紧邻6弄,“左邻前舍”都签约拆迁了,“我本来就担心下大雨滑坡,邻居的房子拆迁了我的就更危险了,请一定让我加入第一期改造。”指挥部充分考虑了他家的特殊位置,陈太钦如愿以偿提前改造了自己的老房子。

 

  有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马尾棚户区改造涉及的老城区问题多、情况复杂,但在第一协商期里,签约率就达到98%以上。

  是什么原因成就了棚户区改造中的“马尾速度”呢?马尾区在棚户区改造一线,有一批认真负责、敢于担当、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干部。

  任礼耀说,他签约后之所以能担任宣传员做邻里乡亲的思想工作,主要是源于感动。新民村拆迁指挥部设在半山腰沿山西路边一个拆迁户的小院里,他常去那里看看。“这个小院半夜12点前几乎就没关过灯,有时候一两点钟还有人在签约,有时连送来的快餐他们都顾不上吃。从拆迁指挥部入驻后,就没见拆迁的干部们休过星期天,他们都是为了我们群众啊。”感动后的任礼耀为当初的拍桌子向指挥部的工作人员道歉后立马签了约,并在这个小院里当上宣传员,帮助做起了宣传发动工作。

  马尾镇党委副书记林昱就是这个“拆迁小院”的负责人,她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住在一起的父亲病了她没时间去护理;住校的女儿周末回来她没时间去陪,她把心思都放在了拆迁工作上。拆迁工作进入尾声,林昱在微信上发了一篇短文《别了,温馨小院》,文中写出他们这群拆迁干部在小院中工作的经历,“从最初不让入户,不让测量加上不理解的谩骂,到尝试着入户测量,到主动来到指挥部,再到‘你们很辛苦’‘谢谢你们’……这群人付出了多少汗水、多少艰辛,我们无从计算,只有小院知道。……”小文发出后竟引起了很多人参与互动。区委一位分管马尾镇拆迁工作的常委在微信中评论道:“这段记忆我们大家都不会忘记”,并转发了这篇文章,区委林飞书记看后十分感动,评论道:“爱心、细心、耐心,心系群众;造福、送福、有福,福佑马江。”这段微信互动佳话,给了参与拆迁工作的干部们很大的鼓舞。

  为做好棚户区改造,马尾镇和罗星街道上上下下全力以赴投入拆迁工作,但人手仍捉襟见肘,马尾区便从区直各部门抽调了一批新提拔的年富力强的干部组成工作组下派到拆迁一线,协助镇街棚户区改造指挥部开展工作。正是指挥部和工作组的干部们爱心、细心、耐心的工作,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支持。

  马尾旧镇棚户区改造涉及的拆迁户,约95%以上是破旧房屋,只要思想通了、账算清楚了工作难度相对会小些。但也会有大约5%的拆迁户因为房子建得晚、投入大拆迁会有不舍,做他们工作难度较大,黄妹 老人就是其中之一。他亲自张罗建设的三层小楼,浸透了他辛劳的汗水,听说要拆迁了,老人一家刚开始十分抵触,入户宣传的人连院子都进不去,老人只隔着大门喊话拒不开门。老人的思想工作就交给了马尾区旅游局副局长邓维功。经过多方打听,邓维功和其他工作组成员找到老人移民英国的儿子以前的两个战友,这才敲开老人的大门。邓维功以情感人,设身处地的为老人家着想,替老人家核算住房面积、计算补偿金额。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老人的思想终于通了,并在第一协商期截止的前一天,到指挥部签了拆迁协议。

  镇街指挥部的干部也是好样的。林建霖负责沿山片棚户区改造的常务工作,从宣传发动到第一协商期结束,本来就不胖的他瘦了整整21斤,让见到他的亲属朋友都关切地问他最近身体是否出了什么问题;罗星街道马限社区党支部书记周绪明,家住马尾旧镇,他既是沿山片棚户区改造项目指挥部一组组长,又是马尾旧镇的拆迁户。他言传身教宣传马尾棚户区改造的惠民政策。他被累倒了,但早上爬起来到医院打点滴,打完点滴后又立即赶到拆迁户家中做宣传工作。他带领的第一组提前20天第一个100%完成拆迁户的签约工作,签约量占全部4个组的43%。

  就在马尾镇棚户区拆迁工作紧张地进行时,张圣杰的老父亲突患重病住院。每天深夜才能回到家的张圣杰很少有时间照顾爸爸,他觉得自己欠老父亲的太多了。“在他父亲弥留的最后日子里,他白天将父亲托付给妹妹照看,晚上回到家里亲自在床头服侍老父亲,我们看他太累了,劝他请护工照料,但他说平时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现在只是想多陪陪他老人家,尽做儿子的义务。”区委一位包镇领导介绍到这里时眼圈一红,不由停顿了下话头,“由于过渡劳累,张圣杰血压有时窜上200,头晕目眩,但他从未下火线,从未在家休息一天。区委林飞书记得知后,叮嘱他一定要注意休息,一定要注意身体,并送了一台便携式血压测量器给圣杰同志,好让他能及时掌握自己的病情。”

  张圣杰母亲当过医生是个明白人,她知道儿子在忙什么。她知道要抽选房号,她担心儿子工作是不是都做好了,担心几千人的抽签现场会不会混乱,便坚持在选房号当天让女儿送她到现场,以母亲关切的眼神悄悄注视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张圣杰接到妹妹的电话时,载着母亲的车子已在返回福州的路上,妹妹在电话中说,看到现场那么平静,妈妈很放心……

  省检察院到马尾镇挂职锻炼的干部林中泉感慨地说:“能顺利完成这么大面积的拆迁工作不是偶然的,关键在于从区里到镇里各级领导干部自身做的好。他们都亲临一线靠前指挥,让我很感动,张圣杰书记把拆迁户摸底资料的笔记本都翻烂了,可见他对拆迁工作的认真程度;他们把做好群众的拆迁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圣杰书记父亲去世了,办完丧事当天他就返回指挥部继续指挥拆迁;马尾基层的干部也真是好样的,白天做老人的工作,晚上去做一家人的工作,大家起早贪黑没有一个人有怨言。马尾旧镇拆迁以沿山西路为界分为山上和山下两片,大家暗地里都在对比着进度,看到自己片区进度慢了看到领导都不好意思,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整个队伍都有着十分强烈的责任感,有了责任感落后了就会感到愧疚。马尾区的干部在棚户区改造中,通过进万家门、办万家事,身体力行地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让我在他们身上真正学到了奋勇争先、勇于担当的积极进取精神。”

  采访结束前,记者在马尾区旧改办了解到,沿山1——7弄片地块改造一期安置房地块,目前群众已全部签约,即将进入实质性建设方案审批、建设阶段;马尾旧镇棚户区改造的进步里和旺岐境两处安置房也已经完成了前期规划和方案设计,待项目安置地房屋征收工作全部结束后安置房即可转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为了不留遗憾,马尾区组织设计院去重庆参观学习山地建筑的开发,并先后召开了十多场方案讨论会,目前,各个片区的规划改造方案正在进一步优化中,努力实现“当年动迁,当年建设”的要求。

  天马山上的知了叫声此起彼伏,仿佛宣告着盛夏的到来。马尾镇和罗星街道的首批棚户区改造已近尾声,在拆迁一线的干部看来,马尾棚户区改造的工程才刚刚开始,很快他们将转入新的拆迁工作点。“行百里者半九十”。下一步的改造工作将更加艰苦,“我们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马尾镇党委书记张圣杰说。

  采访手记

  在马尾镇、罗星街道拆迁指挥部采访的几天里,每天都被工作在一线的干部们的一个个故事所感动,他们都异口同声地不让写自己,他们说这项工作干得漂亮首先是马尾区的棚户区改造的政策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其次是指挥部、工作组团队的力量;第三是公平正义;第四是所有的信息都透明;第五是保障工作做得好,不让一户拆迁户没房住。

  在采访的几天里,我们也为群众的真诚、热情所感动,他们说,区里为老百姓办好事,我们心里有数,那些一线的干部们很累很辛苦,我们都得利了,但他们只是来服务的。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是作秀还是做事,群众一眼就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