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人物 >> 正文

陈章汉的文章翰墨

http://www.mwnews.cn  2013-10-30 11:11:48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他怀揣着传统文化从教育世家走来,他秉承孩童时“耕云读雪”的文气熏陶走上了独特的创作道路,他站在作家、书法家的高塔上向世人展示他独有的辞赋书法艺术魅力,他在非凡的艺术创作成长追梦中不懈地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这就是10月28日接受专访的我省著名作家、辞赋家、书法家陈章汉先生留给记者的深刻印象。从陈章汉讲述的追梦艺术人生经历中,记者领略到他醉心于辞赋、楹联艺术创作的传统文人情怀。

  今年66岁的陈章汉,祖籍莆田江口,1947年出生于厦门同安,成长于福清。他出身书香门第,深受父母师道及传统文化染教,家族中从事文教事业的不下20人。省会福州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让这位“投身洗墨池(同安),学步草堂西”的游子,深深扎根于受教育家、理学家朱熹思想文化影响的有福之州。1978年31岁考入福建师大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分配至福建青年杂志社任编辑记者,1997年晋升为正编审。1996年起任福州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2009年退而不休,现任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耕读书院院长等职,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身兼省市作协书协领导职务的中国作协、中国书协“双料”会员。

  走进陈章汉家,便踏入了古雅的文化艺术氛围:门厅旧木门装饰墙上悬挂着农家的蓑衣竹笠,墙角种着修竹卧着石槽流水,顶吊复古蜡炬灯火。室内书法桌上有序摆放着文房四宝,厅壁张贴着多体书法新作。书架旁挂的是爱人购赠予他的三尺巨笔,过道贴墙立着象征他90岁高寿老母望子成龙的半边荔枝树,这些都被陈章汉风趣地称为“我每天都要面对家人在‘看管’我不要偷懒,要勤学苦练”。

  谈到兴头上,陈章汉铺纸提笔,濡墨挥毫,“耕云读雪”、“以人为镜”两幅书法跃然纸上。点划间,似乎晕染着他数十年来为文、学艺、写人生的艰辛历程,俨然记录着他忘我追艺的鸿梦,仿佛辛勤耕耘创作的文赋、书法精品顷刻间便点梦成真。细品他的书法作品,行草墨韵里隐现着他豪放的性格,传统章法中有自我,灵动飘逸中求变异,虚实相辅,疾缓相成,矛盾蕴和谐,辩证见统一。早在1995年,他在台湾台北“国父纪念馆”两岸青年书法联展中参展了14件书法作品,以及《人生的履痕》、《江口风流》等4部文学作品,那无疑是他走上书法创作道路的一个新台阶。

  陈章汉不仅是作家、书法家,还是辞赋家;当年他是文联主席,如今是“赋联主席”。他的辞赋、楹联创作,是他在白话文创作之外的独特路数。2000年作为“福州历史文化长廊”前言的首赋《闽都赋》问世并刻石后,他接连创作了20多篇赋文,其中《福州赋》(即《闽都赋》)、《长乐赋》、《福清赋》三篇刊载于《光明日报》“百城赋”专栏,为全国之最。他的赋旧体新意,言简韵深,文思高妙,文气沛然。他撰并书的楹联作品颇常见于省内的旅游景点及其他空间;他创作的辞赋碑记,也多以自书的形式镌刻于摩崖或碑廊。闽都多条文化长廊,全省10多处旅游胜地、公园院校等,留下他书赋结合的艺术足迹,真可谓文章翰墨,相得益彰。

  “我的启蒙老师是至今陪伴我的90岁老母亲。她是小学教师出身。我从小跟父母接触诗文书画,7岁学书法漫画,12岁时村镇墙壁是我画壁画的‘练兵场’,读大学当过校刊《闽江》主编,刻蜡板、画插图、篆刻、书法、写散文是我的‘必修课’。母亲是把我‘领进’文学艺术殿堂的第一人。”陈章汉追忆着童年,追忆着母亲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影响,忆中有悟地说起他童年生活学习的那个充满古意的书屋。他说,这个房间不是普通的民房,它曾经是私塾学堂,其窗联“耕云”、“读雪”四个字至今扎根着他的文化情怀,无形中划出他的人生定位,这是他退休后创办耕读书院的精神缘起。这个近半世纪前命名为“骥斋”的书屋,也是充满“文气”的育才堂,走出了陈章汉和他哥哥陈章武两位大作家,他俩曾三次双双进京出席全国文艺界“两会”,还被评论界称为“福建散文二章”。小书屋的百年白头联“百炼此身成铁汉,三缄其口学金人”,至今指引他做人做事做学问。

  丰收的成果从来就不亏待勤奋的耕耘者。陈章汉大学毕业后连创《青年博览》、《家园》、《闽都文化》三刊并任主编,获省级以上编辑奖近20项,出版各类专著或作品集近20种,获省级以上创作奖50余项,其中9次获福建省文学奖和省政府百花文艺奖。1998年其长篇儿童文学《童年真好》荣获福建省文学奖,如今他90岁高龄的老母亲执笔重温着一个甲子60年前“小安生的童年”,她用一手工整隽秀的钢笔字抄写了书中洋洋10万字的99个故事,以此作为自己90大寿的纪念,并为莆田老家岱麓耕读书院的落成准备一份特殊的文化礼品。1990年以来的20多年里,是他文学艺术创作的黄金收获期,接连推出了散文集、随笔集、美学随笔专著、报告文学集、长篇报告文学、长篇儿童文学、赋文集和书法作品集等近20部集子,是我省不可多得的大才子型的文化人。

  10月22日,记者电话约访他时,他正好去参加福州籍数学家陈景润铜像揭幕仪式。后来他告诉记者,那天他题赠给陈景润太太和儿子四个字:“玉润昆冈”。他回忆起刻在闽江边的他的《闽都赋》中的两句话“不教猜想成空想,愿以诚心著爱心”,前者写陈景润,后者指冰心,并以此来砥砺自己及同代人。陈章汉感慨道:“以史为鉴不如人。”他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无不透着他对“读人”的特别重视。福州近现代名人英才辈出,“读人为鉴”胜于“读史为鉴”。他创办的“耕读书院”,力行“三耕”(即笔耕、舌耕、刀耕),力倡“三读”(即读人、读史、读图),可以说,正源于他从童年时代坚守至今的文化追梦初衷。

  记者 马永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