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马尾旧镇:无法遗忘的历史记忆

http://www.mwnews.cn  2013-05-09 10:26:38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李功雄

  马尾旧镇广意上泛指马尾区的中心区位置,是原马尾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是原马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水上交通枢纽,是马尾区税收和财政的主要来源。以前外地人,称去“马尾”,实际就是指现在的马尾镇。

  旧时,1868年以前是属江北里,时称中岐,后由左宗棠、沈葆桢在中岐山下建船厂、设学堂,因位于马石礁之尾,马尾因而得名,才广为人知。

  从马尾造船厂大门跨过一条巷(原来是有围墙)就到马尾旧街,从原船政衙门(现实验小学)到江边称官道,沿着石板道到闽江边,称“官道头”,原有第一、第二码头,沿江石阶宽20米,目前就留下第二码头石阶了。因马尾街是因船政而兴,当时多为木房,又处在粪斗型的山窝里,经常发生火灾,1931年3月一场大火将马尾街烧成灰烬,当时的马尾商会会长李安常出面筹资,同时也得到船政衙门的资助,因为马尾旧时,每家每户或多或少都是在马尾船厂做工,当时船政局长陈北锵也大力支持,后在李安常的主持下,重新设计了马尾街的布局,并参考陈北锵设计的马尾船法式钟楼的法式楼房为沿街样式,统一了马尾街的模式。设计按官道为主街,称前街,沿山边的上排行、下排行为后街,全街以船锚形“r”为形状,东北——西南走向,界面宽20米,沿街设1.5米宽人行道,道上还种上榕树,街面统一法式二楼建筑,每5-10家都设有防火墙。而今在旧街中还留存由沈葆桢命名的“世利”花生老店、原马尾搬运社,闽侯水产部大楼及潮江楼等老建筑。

  解放前由于陆路交通不便,马尾与福州、长乐、连江、闽侯等地的交通均以水路为畅,马尾受潮汐的影响,旧码头不利于船只舶靠,在上世纪60年代新建第一、第二码头,码头建有侯船室、售票处,每隔半小时都有汽轮靠岸。当时从琯头、长乐、峡南,南来北往到马尾的客人川流不息,货物堆积如山,马尾商贸繁荣曾被喻为东南沿海的“小香港”,福州的外码头,马尾曾被列为福建的四大名镇(马尾、洋口、涵江、石码)之一。

  百年来马尾镇集中体现了最早通商口岸福州外码头的作用,并集中体现了在船政文化中所应确定的地位,原中岐村只是一个小渔村,是修船、停靠木排交易的地方,设有船政,设有大量外来的务工人员,就不存在马尾街。马尾街的繁荣补充了船政文化中非官方部分的民间文化,充实了船政文化的内涵,这些残留的旧法式建筑展现在现代人的眼里,是历史的活化石,比那些现塑雕像更具吸引力,是无须加注文字说明的历史“名片”。

  2011年,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陆炳文先生来马尾,实地参观马尾旧时第二码头,回忆起6岁时随母亲坐船去台湾时的情景,他立在码头边对着闽江的波浪,又留影又欣慰地说:“对,就是这个地方,60年了,我终于来到了孩儿时梦里常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