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福建船政对马尾宗教文化的影响(二)

http://www.mwnews.cn  2013-11-07 11:01:44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记者 陈晓静 摄

  ○林键

  近代马尾基督教以医疗事业切入当地社会

  基督教与天主教在福州方言里都被民众统称为“奉教”。清道光年间五口通商之后,传入福州的基督教之中,美国公理会海外布道会(简称:美部会)、英国圣公会福音派布道会、英国长老会都曾在马尾港有宣教活动。

  笔者认为,《长乐市志·基督教》记载:“清同治二年(1863)美部会在马江、筹岐、琅岐、洋屿和长乐城关设立宣教点,派驻布道士。”这相较于《马尾区志·基督教》记载基督教在马尾宣教史始于“清咸丰元年”更加准确。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外条约允许洋人可在通商口岸购地、租赁、办学、办医。从此教会得以在福州省城周边的外县活动。当时三个基督教宗派之间协议长乐、永泰、邵武属于美部会宣教区。马尾隶属长乐宣教区。可见近代马尾基督教历史应该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基督教传入马尾主要有三条线路。其一,船政当局在马限山西北麓船政官界内为洋匠设立教堂。据同治九年(1870)11月黄维煊《福建船政局厂告成记》记载,船政内设有英(基督教)、法(天主教)两座教堂。 这是马尾最早设立的教堂,但该堂只是洋匠专用,不为民间开放。其二,前文已述,清同治二年美部会在马江等地设布道所开教。直到光绪十七年(1891)美部会在马江始设总堂。该堂为美部会长乐教区的下属的一个堂点。该堂向民众开放,即今基督教马尾堂前身。其三,光绪二十七年(1901)英国圣公会布道会在马限山西南麓设立“圣教医院”。该医院由英国驻福州副领事梅医生担任首任院长。直至民国十四年(1925)英国圣公会撤离马尾,将医院交由中华基督教会闽中协会长乐教区接管。该医院由美部会驻福州医学传教士方济霖出任院长。同时方济霖也是长乐区会的负责人。这三条线路最终只有美部会(1916年后始称“中华基督教会”)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

  基督教在马尾传播的特点乃在于借助医疗事业的影响。这与福州其他传教区域始终以教育事业为重点切入社会有明显区别。笔者认为船政在马尾的基础教育事业已经占尽优势,而基督教若侧重教育事业辅助传教则突显各种劣势。因此,近代马尾基督教是以医疗事业切入当地社会。教会所培养的医学人才在马尾、长乐、闽侯有着广泛的影响。与此同时基督教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才创设“晨光小学”。基督教教育事业滞后使得当地教会信众的文化面貌与其他地区有大的差别。由此看来,近代马尾基督教从始传马尾到发展路线也深刻地受到船政的影响。

  天主教在马尾更注重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怀

  天主教是由福建船政当局直接引入马尾的。前文已述,《福建船政局厂告成记》记载船政当局为法国洋匠在马限山西北麓设法国天主堂。尽管该堂未向民间开放,但这标志着马尾天主教历史的开始。

  马尾天主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天主教首先强调“出世精神”。光绪十一年(1885),多明我会(又译道明会)创设天主堂于幽静的上岐山营盘顶。这与位于喧嚣闹市的基督教马江堂“入世精神”相比,鲜明地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出世精神”。基督教通过创办“马江圣教医院”扩大了社会影响;而天主教则是通过创办“婴德男修院”和“圣保禄女修院”学习拉丁文、希腊文以提升个人内在神学修为。其二,天主教亦注重“入世精神”。天主教作为一种新兴的外来宗教必须与马尾当地社会产生联系才能于当地生根发芽。马尾天主教“入世精神”与基督教注重社会影响有所不同。天主教更注重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怀,例如:法国圣保禄孝女会开办“圣保禄孤儿院”收养被弃女婴。天主教多发展马尾当地贫苦  民,因此信徒中多为江姓、连姓、唐姓。

  历史上马尾基督教、天主教与官府、民间的关系一直都非常融洽。笔者认为这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福建船政(民国称马江造船所)作为马尾地区最大的政治实体对基督教持积极的宽容开放态度。福建船政的宽容开放态度主导了相对保守的马尾当地士绅阶层和平民阶层的思想。这使马尾各阶层不会对新兴外来宗教产生盲目的排斥感。第二,基督教在马尾地区设立公益事业,如“圣教医院”、“晨光小学”;天主教创办“圣保禄孤儿院”、“婴德小学”(附设于男修院)。特别是“圣教医院”培育了一批社会急需的华人医护专业人才。这些人在旧社会都有一定社会地位,而增加了他们在民众中的归化作用。基督教努力融入当地社会的积极态度增进了民众与基督教的彼此了解和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