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长安林氏宗祠:“忠义堂”里故事多

http://www.mwnews.cn  2016-01-22 11:00:14   来源:海峡时报    【字号

 

  本报记者 林颖 文/图

  居住在亭江镇长安村的林氏族人,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思想家林慎思的后代。六百多年来,这里的村民牢记先祖流传下来的家风:忠孝节义。

  1月29日,坐在长安村林氏宗祠里,88岁的林常钗看着这座再熟悉不过的祠堂打开了话匣子,道不尽的家族故事在老人滔滔不绝的言语中,勾勒出了一幅林氏家族的年代画。

  一副对联说尽变迁

  林氏宗祠“忠义堂”位于104国道旁,坐北朝南,背靠凤岗山麓,占地413米。林氏宗祠虽不大,但肃穆,走进祠堂,左右内壁上“忠孝节义”四个字便引入眼帘,宗祠正中央悬挂着一块牌匾——“忠义家风”。祠堂曾被辟为仓库、碾米厂、布厂,1991年由旅美后裔牵头共集资50万元,发起兴建宗祠。

  林常钗说,长安村里的每个林氏族人心中都有个引以为豪的故事:唐朝广明元年(880),黄巢攻占长安,宦官田令孜挟持皇帝僖宗逃往四川成都,当时的名流自顾不暇,唯有林慎思带领官兵迎战,最终力尽被擒。王巢原想委官于林慎思,但这位忠义的将军却宁死不屈,最终被杀。新皇登基后,为纪念林慎思的“儒英忠义”,为他诏立了忠贤祠,此后林慎思的后代子孙将所建的祠堂都叫做忠义堂。

  林慎思世代居住在长乐市潭头镇,他的后世子孙中有一人名叫林季孙,后过继到连江县道澳一户人家为子,他也是连江县的林氏始祖。“林季孙有个孙子名叫林麟,他是个卖货郎,走南闯北时常不归家,后来因为家庭破裂一个人来到了亭江镇长安村(当时属于闽侯辖区),37岁的林麟与当地的一位农妇结婚,此后一直在这里休养生息,他就是我们的长安林氏的始祖。”

  88岁的林常钗曾参与24年前的宗祠重修工作,当时为了收集林氏族人的变迁史,他多次去到连江道澳和长乐查询资料,听当地的族人讲述历史。在林常钗随身带着的一本小册子中,详细地记录着一副对联,上联为:发祖沙堤分支道澳别子长安过三都邑介自我;下联为:乔迁永乐联姻岐里商贾合北六百年扬吾宗。“对联中写清了林氏族人的乔迁过程,从迁入福建至今已经近六百年,现在在长乐、道澳和长安随便找一个林姓居民就是‘自家人’。”

  海峡两岸的“族谱情缘”

  林常钗的记忆中,因为背山靠海,林氏后代均以务农、讨小海或是海上运输为生,生活并不富裕,可以说是清贫。但无论日子过得如何,宗祠里的“忠义家风”却历久弥新,一直教育着后代子孙一定要爱国。“现在林姓是长安村的第一大姓,华侨多达2000多人,华侨们常说到哪儿都不能忘了家,这些年他们也多次集资建设家园。”

  多年来让林常钗遗憾的是流传了百年的族谱孤本因为文革时“破四旧”运动而被焚毁,已经无法寻得。

  1991年一切死寂被一封海峡对岸的来信打破,在宗祠的阁楼里,林常钗翻出了一个旧箱子,里面装着几叠资料和一个牛皮信封,信封的寄信地址来自“台湾省台北县新庄市”,信封里装的是老族谱修谱时抄录下来的底稿。

  原来,信件主人林昌辉的爷爷林常祯曾是林氏宗祠里首个保管老族谱的人,在老族谱重修时他细细收集下了这些底稿。原以为这本百年族谱会一直流传下去,但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让族谱在大火中焚毁。后来林常祯举家去了台湾,一直到1992年祠堂重修前,林昌辉带着爷爷的嘱托回到长安村,并在回到台湾后立即寄回了这些族谱的底稿。

  这段海峡两岸的“族谱情缘”也一直被族人奉为佳话,“时隔近30年,这些底稿重回长安村林氏宗祠,说明海峡对岸的林氏族人也时刻记着大陆的家人们,无论历经多少时间两岸都是血脉相连,同根同祖。”林常钗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