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朱子印记

http://www.mwnews.cn  2019-06-15 12:12:39      【字号

  ○王晓霞 章盈旖

  编者按:宋代绍熙五年(1194年),为避伪学禁,朱熹曾遁迹居于马尾一载有余。在此期间虽为避伪学四处奔波,依然讲学不辍,长乐、琅岐、亭江等闽江口一带都留下他的足迹。他的手迹也留在四处岩壁上。朱熹虽在马尾停留时间不长,却在马尾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仅在马尾地区就有四座朱子祠,多是因朱熹在此处讲学而创建,其规模与建筑风格较为相似。此后,也都沿用为书院,“重学”之风也随之绵延。时光如流,目前朱子祠仅遗两座。本期,我们就循着朱子留下的印记,去探访一段久远历史。

  长柄朱子祠(龙津书院)

  正门上镶嵌的青石碑,直书“朱子祠”,眼前的“朱子祠”正是龙津书院。青石、白墙、灰瓦显得格外古朴静穆,祠坐北向南,前廊、后堂为穿斗式的木构架,依山而建,前后递升。门楼、回廊、天井、大殿、后天井、文昌阁组成了这个占地506平方米的朱子祠。朱子祠初名紫阳先生祠,后因祠中有朱熹题刻“跃龙津”三字而改称龙津书院。

  长柄朱子祠创建年代已久,陈衍《福建通志》记载:“长柄宋时为铁冶场,朱熹于绍熙五年(1194年)避伪学禁,遁迹居此,梁汝昌、郑庸斋从之”。后朱熹的这两位得意门生梁汝昌、郑庸斋均成大学者。明万历间,连江琯头龙塘人董应举(工部侍郎)和英山(亭江镇英屿村)郭心山、郭复之父子,为祀朱熹,在其讲学之地长柄村倡导修建紫阳先生祠。发动亭江、琯头一带村民、学子捐款建祠,既作奉祀朱子殿堂,又供闽江口一带勤勉学子读书会文,成为文人雅士会集之所,一时文风鼎盛,书声琅琅,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

  走过青砖铺成的天井(旧式房屋与房屋之间的露天空隙),空旷的祠内,曾经的讲学功能几乎消失,唯有隔着百年光阴,感受古人端坐桌前之乎者也,谈古论今;穿过大殿,祠内保存朱熹题刻“跃龙津”,门墙内壁嵌的明董应举《建紫阳先生祠题词》、清朝王有树《龙津书院祀典记》等5方碑刻跃入眼前。沿着长满青苔的阶梯,拾阶而上,来到殿后文昌阁,古来合北里文士楔集之所:民国时期辟作长柄小学。同行的杨成和告诉笔者。

  长柄朱子祠沐风栉雨,在时光的磨蚀下,许多门扇、窗棂多已散失,部分梁柱、桁条、椽望板等木构件已不同程度损坏,2014年,马尾区政府拨款再次重修,按照“修旧如旧”,采取原工艺技术、原材料,保持原来的规制和建筑风格的文物修缮原则,进行保护性修复,朱子祠又重现古色古香。

  琅岐朱子祠(罗峰书院)

  据《清嘉庆十七年重建朱子祠碑记》所载:“闽东南滨海所谓海滨邹鲁也,而琅岐一乡,大海之支,其人士尤敦崇古道,子朱子之学,旧有紫阳祠……”这里所书的“紫阳祠”被人们又称为“罗峰书院”“龙津书院”等,亦是琅岐后人们为了纪念南宋著名学者朱熹而修建的“朱子祠”。

  罗峰书院是办在朱子祠,此既是奉祀朱熹的殿堂,又是莘莘学子读书会文之场所。相传朱熹为避伪学之难,寓居琅岐,曾于岛上讲学,吸收弟子,彼时岛上形成浓厚的儒学之风。彼时朱熹由长乐而来,经亭江东岐、长柄后寓居琅岐岛,大抵有一年多的时间。那时候没有正儿八经的书院,学子们只能在大大小小的寺庙、祠堂、书斋等听朱熹讲学,其中最多的是在罗溪附近的一个寺庙里。在他离开琅岐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此处建朱子祠,又称紫阳祠,并作为书院,为琅岐岛培养人才。在明代最盛时有百余名学子在书院读书,并以书院为文人雅士燕集之所,琅岐文风呈鼎盛之势。

  明清时期,闽县琅岐岛上学堂林立,书声琅琅,学风鼎盛,而罗峰书院当属规模最大,历史悠久,名闻遐迩。6月3日,笔者随着琅岐文史专家杨东汉老师来到罗溪之畔,走进了罗峰书院。

  书院依九龙山而建,坐北朝南,清溪从书院右侧潺潺流淌。书院为马鞍形夯土山墙,黛瓦青墙,屋面中脊两端雀尾腾空翘起,马头墙灰塑如意云朵等吉祥物栩栩如生。整座古建筑由主座殿堂、前院天井回廊、后院天井、文昌阁和祠左侧的通廊组成,布局合理,高低错落有序,枋梁举折,平水、勾滴、雕刻、灰塑、彩绘无不呈现古代建筑风格。据杨东汉介绍,书院始建年代已无从查考,院内存有六方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修朱子祠书院碑记,系琅岐著名文人进士所撰。

  在明清两代,从罗峰书院走出的勤勉学子,多有出仕,有的登科甲,金榜题名,或在京都为臣,或在州县为官,政绩卓著,笔墨飘香,如明礼部尚书陈文肃,户部郎中江文沛,韶州司马董廷钦,户部主事兼兵科给事中董养河,陕西副使董谦吉;清川东兵备道、按察使陈燮等。

  此处不得不提起琅岐朱氏,在琅岐龙台村朱氏宗祠里,朱氏后人将朱熹名言和朱子家训作为世代流传的家训。朱氏一门走出“两朝宰相”,尤其是南宋宰相朱倬,曾于岛上聆听朱熹讲学,聪颖好学,终有大成。此外,朱倬裔孙朱牧为南宋抗元英雄,当元兵铁蹄大举南下,山河破碎至际,身为文官的朱牧毅然走上战场,跟随文天祥不断开展抗元斗争,后不幸兵败,慷慨就义,以身报国,民族气节令人动容。在明朝,朱氏子孙朱宗明将军及其儿子朱日辉、孙子朱君章一家三代镇守台湾澎湖岛,驱逐荷兰侵略军、平定台湾,立下赫赫战功,令人肃然起敬。

  罗峰书院名声在外,古往今来,众多官宦墨家慕名纷至沓来,如明宰相叶向高、状元翁正春、工部侍郎董应举等名宦重臣多次驾舟到此探幽览胜,聚友会文,留下许多名篇佳句,为之吟咏不绝。

  时光荏苒,从嘉庆至21世纪,琅岐朱子祠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破旧不堪,在相关人士的呼吁下,朱子祠保护修复工程于2017年竣工。罗峰书院虽载承厚重的历史,如今却面临着修复后如何布置和进行再利用的问题。杨东汉以及琅岐、马尾的民间文史学者常就这个问题奔波沟通,积极寻求让罗峰书院重焕生机的渠道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