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一“面”之交,丝丝回味

http://www.mwnews.cn  2019-03-20 11:16:16      【字号

  记者 章盈旖 文/图

一“面”之交,丝丝回味

一“面”之交,丝丝回味

  三月,马尾旧街的晾晒场上,如丝如缕的手工线面悬挂在木架上,在空中划出弧形的美丽线条,午后的阳光透过老树的枝桠洒落在上面,空气中,是面粉的淡淡清香,仿佛弥漫着老马尾几代人记忆中的老味道。

  在马尾,每逢过年、生日、拗九、嫁娶等喜庆时节,餐桌上都少不了这样一道太平面,这种面食,便是老马尾人自己晾晒的手工线面,手工线面细而长,寓意“长命百岁”“长长久久”,为寻求“太平安康”的寓意,也称为“太平面”。

  如今在马尾旧街坚持做面的师傅还有叶起祥和林明光两位兄弟和他们的妻子,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守着这一门老手艺。手工线面以“丝细如发、柔软而韧、入汤不糊”而闻名,这是一个“力气活”,叶起祥兄弟俩从十几岁起就跟着父亲学制面手艺,而父亲的手艺更是从祖母那辈就传承下来的。叶起祥掰着手指数起他做面的时间:“我从事十三岁起就在父亲旁边帮忙一边学习,今年已经62岁了,算来也将近50年了。”

  每天凌晨2点,叶起祥和妻子陈文琳早早起了床,走进制面作坊,开始忙碌的一天。“手工制作面线工序繁多,揉面、切面、搓面、上面杆、拉面、醒面、晒面……不早起的话,怕赶不上最好的太阳,没有太阳暴晒,一整天的辛苦就白费了。”陈文琳告诉记者,十几道制作工序一环紧跟一环,从凌晨起床揉面到当天傍晚将包装好的面线送出,一天接近12个小时的工作量,叶起祥夫妻二人通力合作,一天也只能做出100斤面线。

  “制面就是一门‘靠天吃饭’的工作,我们前一天要关注天气预报,如果遇到天气预报不准的情况,突然下雨的话,一天的功夫就白费了。”叶起祥说,如果缺掉阳光晾晒这一环,面线不但口感会受到影响,存放的时间也将缩短,容易发霉。每年的上半年雨水多,一个月只有十来天适合制面,一年里只能做半年左右的面。制面时要根据风力、湿度和光照强度来控制盐、油的用量和日晒时间,具体则完全依靠一代代老师傅们的言传身教和制面师傅们的实践经验

  叶起祥告诉记者,搓面的过程中,要添加两种东西,一次放油,一次放地瓜粉,增加面团的韧性、弹性,使面能拉得更细更长,一捆晒干的线面抛到地上也不会轻易折断,这样做出来的面会更加筋道,久煮不烂。“还有一个关键的工序就是拉面,要轻重结合、进退结合,先前进两步让面松驰,再向后退两步,一进一退,反复进行。”叶师傅一边说着,一边用木架将线面的一端固定住,进退反复地拉着另一端,在他熟练而均匀的力道下,面被拉得越来越细。随后陈文琳则仔细地用面杆将粘成两层的面上下分离,以保证晒干后线面根根筋道。

  制面作坊的“老邻居”郑大叔对叶起祥兄弟的制面手艺高高竖起了大拇指:“我们老马尾都爱吃他们家的线面,线面最怕的就是容易糊,他们家的面很筋道,煮久一点也不会烂。”

  如今机器已能够代替人工的许多工序,制面师傅们依然秉承着祖传技艺,遵循制作古法,坚持每一道工序都手工制作。从两三块一斤到如今的7块钱一斤,制面师傅凭着一身手艺养活家中的妻儿老小,令叶起祥感到遗憾的是,现在年轻人坐不住,孩子也不愿意继承他的手艺,制面作坊变成了危房随时面临拆迁。把所有的面挂到木架上晾晒后,叶起祥点起一根烟,长长叹道:“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做多久。”

一“面”之交,丝丝回味

一“面”之交,丝丝回味

一“面”之交,丝丝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