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东岐村:乡村记忆馆唤醒那抹乡愁

http://www.mwnews.cn  2017-05-27 18:02:17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记者 郭颖 林颖 文/图

  5月26日,62岁的赵肃岐抱着一叠材料,敲开东岐村委会的门,在他看来手中这份材料有着“沉甸甸”的重量,因为它们代表着一个村的过往与未来。“我们列好了村史馆的文字提纲,正向大家收集老照片,力争在年底建成村史馆。”

  东岐村是亭江的一个著名侨乡,曾是闽江口的门户,又扼处闽浙交通要道,古时便有“山明水秀,地灵人杰”的美誉。如今的东岐铅华洗净,不再如鼎盛时那般热闹,如何让记忆里的历史留下来,东岐乡亲有他们自己的答案——建一个村史馆

  用乡村记忆馆讲东岐故事

  今年春节,东岐在榕乡亲联谊会提议结合幸福家园建设,在东岐村设立村史馆,留住乡村记忆,这个提议得到了全村人的支持。26日,记者来到东岐村委会,见到了平均年龄超过了70岁的“幕后团队”。谈及缘何要筹建这座村史馆,赵肃岐告诉记者:“重走‘家乡路’,聆听村里不同的故事,可以唤起村民们童年、青年的记忆,我们也愿为后人留下那抹乡愁。现在,家乡需要我们,我们义不容辞啊。”

  老华侨黄贤林上周刚回国就听说了这个消息,令他高兴不已:“建设家乡我们都是很支持的,我已经出国30多年了,现在每年都会抽时间回来呆上几个月。刚出国那段时间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确实辛苦。一得空,就会念着大洋彼岸的人和景。我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村史馆,能让出国在外的东岐人都记住自己的家乡。”

  要做一个村史馆可不容易,赵肃岐招呼来七八个村里的老人与乡贤一同策划,这群白发苍苍的老人被岁月“爬”上脸庞,作为“回报”,岁月也在他们心尖留下了家乡的故事。老人们一起写故事、收集老照片,忙的不亦乐乎。“每个老人心中都有东岐村的故事,让他们讲述历史,能把宝贵的记忆永续留存在世上。”记者看到,在赵肃岐与其他老人们列出的提纲里,展览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历史沿革”、“名胜古迹”、“光荣历史”、“人才辈出”、“著名侨乡”。今年底,这些东岐村的故事将展现在一栋两层楼的新建村史馆内,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世世代代的东岐村人。

  故事馆里故事多

  日本兵扬言要烧死全村人 没有一个村民供出游击队员

  东岐村悠久的历史重,也在岁月中留下的刻痕。作为见证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古码头之一的东岐古码头始建于唐代,宋元明清历代相继沿用。“过去,东岐村并不叫东岐。早在南北朝时期,东岐的先民已在深山镇东磹繁衍生息,址称岐阳。五代,东岐先民已迁址垱园,址称岐山。宋绍兴五年(1135年),迁到现存址定居,开辟村庄,址称翁崎。据说当时是有翁姓人家,不过现在村里没有翁姓,已无从考证了。而后村名又演变为东崎,再到现在的东岐。”东岐的搬迁史,赵肃岐娓娓道来。

  在村史馆里,记忆不仅仅关乎变迁、关乎古建筑、古迹,还包括哪些饱经沧桑的人和波澜起伏的故事。在采访中,参与村史馆建设的江通森就提前给记者讲述了那些年关于东岐村的抗日故事。

  1942年,位于连江琯头的民间抗日组织在东岐村摆上一场“鸿门宴”,“邀请”两个日本官兵来村里吃饭。宴席上,游击队员用马刀杀死了日本官兵,全村人为保护游击队做出重大牺牲。今年87岁的江通森忆起那年光景,至今历历在目。那年的他仅有11岁,大腿外侧被日军用粗绳鞭打的伤口虽已痊愈,但每逢阴雨天,仍会隐隐作痛,一辈子都在提醒着东岐村民曾受过的屈辱。

  “其实,杀死日本官兵后,大家都很害怕,连夜就将尸体抬到山上。沿途的血迹铺满了街道,村民们自发地冲洗干净,但‘掩藏’的事情却被村里维持会的成员举报了。”日军大队长田中先后派了先遣队到村里寻找,慌乱之下,几乎全村人都往连江逃命去了,但过了几日,一直不见动静的东岐村人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刚好遇上清明节前夕要插秧,大家又都陆陆续续回到村子里。

  “又过了6-7天,那天还没亮,村口就驶来一辆部队车,来了100多个士兵,把全村包围了,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就像赶鸭子一样被赶到祠堂里了。村里的137人都被抓了,跪在宗祠大厅。宗祠外则堆满了木材,翻译说我们打死皇军,不讲出来是谁,就要烧死我们。”即便是过了76年,江通森思路清晰,数字、人名都没落下。或许,经历过,才刻骨铭心。

  孩子的脸都吓绿了,静静地缩在家人身旁。但是没有一个村民开口,供出游击队员。“见我们没顺他们的意,他们就把年轻人抓出来,捆绑后跪在长椅上,‘啪啪啪...’一声又一声落在背上,竹竿打断了三根。”江通森向记者讲述了村民受虐的情形,“作案”工具不仅仅是竹竿、粗绳,甚至用尖刀戳身体、石条砸腿。

  最后,在外谋生的村民们闻讯而回,最后东拼西凑凑了1000斤谷子才把乡亲们“赎”回。“有些外伤可以医治,但被砸腿的村民们都落下了不同程度的伤残。”江通森回忆道。

  “过去的故事,我们这代都一知半解,更别说年轻人。”赵肃岐希望乡村记忆能够代代相传,让外出的游子有惦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