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船政对马尾街宗教文化的影响(一)
http://www.mwnews.cn 2013-10-10 16:06:38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林键
马尾街的宗教信仰由相对单一的信仰结构发展到多元化的宗教信仰结构存在逐渐演进的过程。清同治年间船政创设于马尾,对当地的宗教信仰多元化发挥促进作用。由此马尾街形成儒、释、道、基督教(福音派)、天主教(道明会)并存的多元信仰局面。
祭祖观念
中国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注重“忠君敬祖”的伦理。明末清初迁居中岐的姓氏主要有周姓、王姓、薛姓。这几个姓氏发展为马尾街最大的姓氏。以后中岐又相继出现任姓(祖籍多君竹)、陈姓(祖籍多快安、长乐)、叶姓(祖籍多下德)、董姓(祖籍多上岐)、林姓(祖籍多尚干)、吴姓(祖籍多鳖头)、李姓(祖籍多长乐)、黄姓(祖籍多义序)、邵姓(祖籍朏头)等。在中岐建设起最多最好宅院的姓氏是周、王两大宗族。他们大量的田产都在外乡。每年收成季节,家族各房轮执向佃农收租收米。尽管他们富足势力大,但他们没有在马尾街上设立姓氏宗祠。这一现象曾经让笔者大惑不解。但随着笔者更深入地了解实情,就改变了先前认为他们不重视祭祖的看法。
笔者了解到,马尾街人祭祖尊祖的表现有几点:首先,晚清至民国时期整个福建社会的传统思想保存得较好。这给马尾街人祭祖尊祖传统观念创造了社会意识背景。其次,从马尾街大户人家将祖先牌位长期供奉于厅堂之上可见他们对祭祖的重视。再次,每年清明或冬至祭祖时节,马尾街大户人家以辈分最高的尊长作代表跋山涉水远赴祖籍故乡祭祖。如:周姓祖祠远在长乐县凤庄。王姓祖祠远在长乐县松下。
最后,入学船政学堂而出仕的人都延续传统之习俗:追溯本门的姓氏源流,重修族谱和祖坟。此举一则光宗耀祖,二则显示自己出身有门有第。纵观民国时期马尾周边地区宗族族谱的重修均有船政海军出仕者参加。
由以上诸现象说明:船政虽使马尾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商社会,但人们传统尊祖祭祖观念没有随着文化的转变而弱化,却是传统文化随着经济的发达反而有所加强。
民间信仰
福建社会民间信仰丰富。这是福建宗教的一大特色。近代马尾镇的民间信仰经历了福建船政施加的影响,其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福建船政未设立中岐之前,当地的民间信仰祀神主要有:“高将军庙”位于中岐村居民区正后方之上的半山,突显其作为中岐“兴福境”地头神的显赫地位。据传高将军为福州省城东岳庙请来。前街下排行“大王宫”(今马江幼儿园)祀社神“柏桔大王”、“大王奶”、“临水陈太后(陈靖姑)”、“林九娘”、“李三娘”。周厝里“玄帝宫”祀“玄帝”。幔岐(今旺岐)境内多捕鱼为业的疍民,因此幔岐有一小型妈祖庙。境内又有“海潮寺”,主祀“张仙师、天尊仙师、吕祖仙师、鲁班仙师、白仙师”五灵公。以上就是处于农业社会里的中岐村早期的民间信仰结构。
清同治年间船政创设于马尾之后,对马尾街的民间信仰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船政的直接介入。正如前述,原先妈祖信仰只是幔岐疍民小群体的信仰。同治七年(1868)船政当局在莺脰山兴建天后宫,“妈祖”信仰的在官方的助力下成为马尾街民间信仰最重要的祀神。另外,光绪十一年(1885)船政奉旨于设立“马江昭忠祠”;光绪十八年(1892)船政奉旨建设“左沈二公祠”于幔岐海潮寺旁。这些都显明船政当局非常直接地重新解构、重组了马尾街的民间信仰结构。
第二,船政的间接影响。船政创设于马尾之后,马尾工商业突飞发展。由长乐等地到马尾经商定居的人颇多。他们从家乡的神明崇拜引入马尾街。笔者认为马尾街祀神与商业有紧密联系的是“钦心太保堂”供奉的“勇南王张太保”。官道头是江边滩涂填造而来。太保堂设于此说明该神应该是1930年以后才请入马尾街的。“勇南”即是“永南”的方言谐音,说明该祀神是随信众迁居从闽侯永南(今属仓山)请入马尾街。该神原始形象非今日所见是坐姿,乃是:单脚踏一恶鬼作奔跑状,一手执叉一手中指食指指向正前方作斥责姿态。其黑脸怒目,项戴腰围均骷髅圈。笔者认为,太保堂地处前街商贸区,生意人最怕遇有地痞吃拿卡要。因此供奉该神,表达了商人对安定有序的经营环境的祈盼。
由此可见,福建船政创设于马尾之后对马尾街的民间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马尾街物质世界的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型),促成了马尾街人群精神世界信仰结构的变化(民间信仰多元化)。随着船政创办于马尾,在多种姓氏人口迁居中岐、行业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需要重新构建能够在最大范围内维系彼此之间关系的精神纽带。这种维系社会人群精神世界的纽带不可能是单一地以姓氏为单位的祖先崇拜,而是以里坊境社为单位的民间信仰。因此船政创设于马尾之后,马尾的民间信仰更加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