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海屿村“义湖”地名的由来

http://www.mwnews.cn  2015-10-08 15:15:04   来源:海峡时报    【字号

  杨东汉

  琅岐镇海屿村口,有一口方圆10亩左右的美丽古湖,名叫义湖。湖三面民房外有鳞次栉比、盘根错节的古榕树环绕义湖四周,湖水清澈如镜。湖的东面山坡上屹立“关西杨氏宗祠”,古朴典雅。宗祠前的古榕树下立有一块明代义湖开湖碑,碑为花岗石质,高212厘米,宽70厘米,厚15厘米。碑下面的额阴刻“皇明”两字,中间楷书:“杨公仕琮舍用开湖”八个字,字径15厘米,笔迹苍劲有力。左边刻有:“万历丁未年十二月通乡立”小字,字迹清秀。碑的背面“义湖记”,记载明代开辟义湖有关事宜,因年代久远,有的字模糊不清。

  这块富有厚重文化内涵的明代开湖碑,原本是立在湖亭内,在那“破四旧”的年代,开源碑被当作“四旧”而推倒。后来石碑被杨氏村民抬走,安放在榕树下当作石椅,坐在上面纳凉。改革开放以后,考古专家发现这块很有文物价值的石碑之后,笔者叫人把它抬到杨氏宗祠前,重新立了起来,供游客观赏。关于义湖命名的来历,有一个不老的传说。

  海屿村背山面江,风光秀丽,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早在宋代,村里住有翁、杨、薛、周、李、汤六姓人家,聚族于斯。长期和睦相处,共建自己美好的家园。海屿村山川灵秀,人文荟萃,民风淳朴,古有“海屿邹鲁”之称。明万历年间,村中已有100多户人家,驾海牧鱼,耕作为生。因村落集中,水井较少,一旦发生火灾,救火用水都十分困难。明万历丁未年(1607)初,海屿村父老召集六姓乡亲在杨氏宗祠商议开湖蓄水事宜,要求大家献田捐银开湖,为家乡办好事。当时,居住在海屿杨厝的杨仕琮,为人忠厚诚实,乐善好施,德高望重。他在海屿村口有10多亩良田,听说村里准备开湖蓄水,慷慨将这10多亩良田献出开湖。村民在他的义举感召下,纷纷出钱、出力,湖很快就开出来了。湖开好后,湖边广植榕树,还建起了村坊、湖亭,供村民休闲纳凉。湖中又放了鱼苗,每到春节,湖鱼按人口分给村民过年,并一直沿袭到如今。有了湖,村民夏天游泳洗浴,妇女洗衣、洗菜,菜地浇水,农田灌溉、火灾救火也不发愁了。杨仕琮舍田开湖在琅岐岛传为佳话。为了纪念一开湖成功,表彰杨公仕琮舍田开湖之义举,海屿村民便把这个湖取名为义湖,并在湖亭中立开湖碑永铭。

  为保持一湖活水,湖水清洁,村民们又在湖的末端开通一条道到江边的沟渠,与闽江潮汐相通,湖水吞吐如流,常年不干,并约定三年清湖淤泥一次,不准向湖中倒垃圾,保护环境,使义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造福于民。文物专家在考察海屿村义湖时说:“明代开湖碑在福州地区实属罕见,义湖碑记为研究义湖及琅岐岛水利建设,海屿村提供实物资料,应当好好加以保护。”1999年4月,义湖及开湖碑已公布为马尾区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义湖——这个400多年古湖却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近几年,个别村民占湖建房,有的向湖边倾倒渣土垃圾,使义湖的面积一年比一年缩小,一年比一年浅。环境污染严重,使清澈的湖水变得浑浊不堪,令人心痛。在建设美丽乡村的时候,文物专家和有识之士呼吁:加强义湖管理保护工作,制止占湖建房,让义湖重焕新的光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