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亭江郑氏宗祠:“家政十条”传承六百年

http://www.mwnews.cn  2016-03-29 21:57:32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本报记者 林颖 实习记者 郭颖 文/图

  亭江镇西边村里,有很多老巷子。80岁的郑仁勋牵着自行车穿过条条老巷,和熟悉、不熟悉的村民点头打着招呼,车子在一片空地前戛然而止,老巷的尽头便是他再熟悉不过的亭江郑氏宗祠的总祠堂,从清初至今,这座宗祠已经在山头伫立了三百年,而宗祠里珍藏的两本族谱似也在无声地诉说着那已经走过六百年风雨的郑氏故事。

  3月28日,郑仁勋带记者来到郑氏宗祠,门口的“木本”、“水源”立即引起了注意。“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寻根谒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四个字是想告诫我们的后代子孙不能忘本。”郑仁勋一字一句地解释着。

  踏进郑氏宗祠,墙壁两旁的《二十四孝》影雕映入眼帘,同行的亭江文史学家杨成和老师指出:“虽然‘二十四孝’出现在宗祠内很是寻常,但能运用昂贵的影雕来呈现在马尾地区属于少数,这也侧面说明了郑氏家族的庞大。”

  郑氏宗祠是三层建筑,一层是拜谒厅,二层为神龛放置处,三层陈列的则是郑氏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的影雕画像。郑仁勋说,将郑氏家族从长乐迁入马尾亭江的是郑岐峰,他便是闽镇龙门郑氏始祖。“郑岐峰于元赐进士,入翰林院,授予国子监助教一职。他是个十分重视族人教育的人,担任国子监助教期间他看好亭江镇闽安村的重教氛围,遂带领家族中的十多人迁到了闽安龙门,至此休养生息了三百年。”在当时,闽安镇内杨氏、郑氏与赵氏同用一址(先在协台衙门所在地)作为宗祠,三姓族人相安无事地生活、生产。直到清顺治五年,由于受到郑成功抗清的影响,郑氏宗祠被迫从闽安迁出,族人将宗祠重建到了西边村,郑氏族人的脚步也踏遍了周边几个前洋、东盛、康坂、朝阳等几个村落,直到今天长期居住在亭江的郑氏族人已经有近6000人。

  郑仁勋一边介绍一边让人从阁楼内拿出一个绿漆大木盒子,内装的正是传承了六百年的郑氏族谱。厚重的族谱像是一本历史书,郑重其事地诉说着族人们的故事。

  78岁的郑修灼翻开族谱,这本族谱重修于1947年,每一世重修时族人都没有忘却那十条已经流传了600年的“家政”。

  “‘族内子姓德行宿著有功于族者许于春秋祭日奉主入褒功龛永远乡祀’——郑氏家政第一条便提到要将族内的有功之人奉入神龛让世代族人祭拜、铭记。”郑修灼接着介绍,“家政的第二条与族内的妇人有关——族内殉烈节孝的妇人经过朝廷嘉奖及族内推举也可以奉入祠堂,在我的印象中,我小的时候祠堂内就有供奉着这些守节的妇人牌位,两米多长的神龛摆满了牌位,说明在古时候族内殉烈节孝的妇人是很多的。”

  记者看到,在这十条家政中,族内还规定了例如兄弟需和睦、夫妻要和谐相处、族人不能随意搬迁祖坟等。郑修灼指着倒数第三条家政向记者解释:“‘祭田子粒轮流收掌为祭扫之资产各宜世守勿替祖坟前后左右亦宜时行巡视以防他人盗葬’,古时候每个家族会留有十亩到二十亩的公田,从中收取的粮食换取资产后不能随意挪用,用于祠堂修建、族人打官司或祭扫,相当于一笔固定的家庭基金,需要时才能使用。”

  在家政的最后一条中,记者还看到,家政明确说明族人应“世世小修、五世大修”,并要求将‘谱牒’细细珍藏,以让族人有寻根之本源。

  在郑修灼记忆中,关于家风家训的故事不仅仅记录在这两大本的族谱里。“解放前,我在祠堂里念私塾,祠堂的墙上曾刻有两行字,我印象深刻:‘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祠堂虽远,祭祀不可不勤。’这两句话也正是我们家风的另一个缩影,要重教育、懂孝顺。”

  六百年已过,郑氏的世代族人有的已经移居海外,但不变的依旧是一颗初心,带走的是姓氏,留下的是抹不去的家族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