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头条新闻 >> 正文

福州开发区建多平台为企业用工解难

http://www.mwnews.cn  2014-11-26 10:09:48      【字号

  2015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一年一度的缺工大潮又将到来,据区人社局预计,今年我区春节前企业用工缺口将达到4000-5000人,节后缺工2000多人。不单是春节期间,由于开发区诸多企业正值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期间,用工需求变化大,工人流动性强,招工难已成为开发区企业的日常困境。为此,开发区创新举措、巧思对策,为企业招工“舒筋活血”,缓解了用工难题。

  创新工作 搭多元招工平台

  11月24日,快安人力资源市场人头攒动,求职者们正聚精会神地看着LED展板上的用工需求,希望在此处谋得一职。福州开发区快安人力资源市场于今年6月18日正式开业,是开发区就业服务工作的一个新举措。

  “快安人力资源市场改变了快安科技园区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市场格局,改善开发区用人企业沿街摆摊设点和务工人员拥挤求职的旧况。”区人社局负责企业招工事宜的纪检组长林小明表示:“快安人力市场的作用不仅限于此,以往区内企业流失的工人大都返乡或流走外地,快安作为区内企业主要集中地,有了这个人力市场后,部分工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选择区内其他企业就职,进一步为我区留下人才。”

  快安人力资源市场只是我区为缓解招工难搭建的多元平台之一,虽颇有成效,但这里发布的用工需求大多来自于大中型企业,仍然有许多个体商贸、小微企业苦于用工难题,为了让招工的“触角”深入更多小微企业、个体商户,区人社局优化社区劳动保障所职能,在辖区内的13个社区走访商户,收集用工信息,将其登录手机“摇工作”微信平台,应聘者只需拿出手机“摇一摇”就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岗位。

  与此同时,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的“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也已成为开发区特有的常态化工作,2014年该系列招聘会每场提供了3000个左右的岗位需求,为新来开发区的劳动力找到岗位提供了良好机会。

  用好政策红利平台 推动企业主动作为

  政府搭台固然可以“唱戏”,但缓解招工难最重要的依然是企业的主动作为。鉴于此,开发区利用政策引导,通过出台奖励办法,促进企业的异地招聘、外出招聘。

  11月25日,我区企业赴湖南省吉首地区校企对接活动落下帷幕,仅马尾造船厂签订用工意向就有20多人。马尾造船厂相关负责人程国繁告诉记者,“外出招聘是专技人才的重要获得途径,类似的活动对企业帮助很大。”而就在一天之后,11月26-30日,我区再接再厉,启动了组织企业赴江西省抚州地区开展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活动。类似外出招聘专场每年都有数次,且根据企业需求,不定期举行。

  得益于开发区招工奖励政策的出台,这些有效缓解招工难的措施将越来越多。在《福州开发区关于扶持企业用工奖补办法》中,我区先试先行对组织外出招聘的辖区企业补贴、建立劳务协作基地并根据实绩进行补助等政策。其中,建立劳务协作基地为五区八县首个实施地区,更是走在福州市各县区先列。

  去年以来,开发区先后出台了《对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技术骨干稳定就业实行社会保险补贴奖励的试行办法》、《福州开发区关于扶持企业用工奖补办法》,对缓解企业招工难发挥了积极作用。

  例如,我区对组织外出招聘的辖区企业给予省内500元、省外2000元的交通、食宿费用等一次性补贴,还对符合相关规定组织输入劳动力的企业单位,给予300元/人标准一次性补贴。对规模以上企业稳定就业的技术骨干,养老、失业、医疗三项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标准给予50%-100%补贴,补贴期限不超过两年。“今年在技术骨干社保补贴方面,我区就支出50多万元。”林小明表示,“区人社局还建立了企业qq群,及时更新省、市、区最新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积极性。”

  政府购买“服务”平台 逐步解决用工难题

  对于下一步如何缓解企业用工矛盾,我区一直致力于探索,其中政府购买“服务”或将成为主流方向。

  “所谓购买‘服务’就是充分利用民办中介机构、大中专院校、劳动派遣公司等专业化的社会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为我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林小明向记者解释道,“通过三方合作的方式达成共赢,逐步解决我区企业结构性用工难问题。”

  现在,我区已在福建省西、北、东部山区县市和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当地劳动就业机构或县级以上劳动人事部门、学校等其他社团组织建立优势互补劳务协作基地,有序引导输入劳动力。根据协作基地劳动力资源规模和劳务协作开展情况从专项资金中给予1-3万元的工作经费补助。目前与闽清县劳动就业管理中心、江西驻闽劳务处福州工作站开展了劳务协作关系。

  这只是未来诸多解决用工难题对策的其中一项,随着我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类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一定会逐步诞生,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也将逐步改善。

  记者 王彦 吴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