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人物 >> 正文

王晓芹:声音传递时代文化

http://www.mwnews.cn  2016-07-14 11:10:31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本报记者 郭颖 林颖

  真正优秀的讲解员应该行走在历史长河的河岸边,领着参观者在长河里畅游。

  ——王晓芹(马江海战纪念馆副馆长)

  “曾也有人问过我,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我想:‘因为喜欢。’”在马江海战纪念馆工作已十余年的王晓芹再回忆起最初的选择时,亦如当年坚定。

  1998年,王晓芹毕业于福建省商业学校财会金融专业,因为对宣传工作感兴趣,毕业后她来到了马江海战纪念馆。在这座坐落于马限山东麓、红墙碧瓦的祠宇里,遇见了想为之努力弘扬的船政文化。

  在学习中前行

  “这份工作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在同样的地方遇到不同的人,用同样的历史演绎着不同的故事。现在回头想想,我忘不了自己初入这个集体的青涩与那股冲劲。”王晓芹的语速不急不缓,又似回到年轻的时代。

  “刚到这个岗位,老一辈的讲解员就让我们先背讲解词的稿子。当时刚好碰到一个导游,来馆里踩点。看我一心背着讲解词,就让我为她讲一遍。”王晓芹回忆道。“年轻人,总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想到竟能够半看半背地解说完整个展厅。”第一次的讲解虽略显生硬,但却让她醉心于向客人侃侃而谈时的那份自豪感。一次,馆里来了一位老人,他领着客人为他们讲解。“我心想,一个老人怎么能把我们的历史文化讲清楚呢,正要准备上前时同事一把将我拉住,说道:那是陈道章先生。”王晓芹忆起年轻时的那股冲劲,开朗地笑了起来。

  在摸索中成长

  王晓芹对讲解可谓是情有独钟,正是源于这份对工作的热爱,促使她在工作中孜孜不倦。她更加努力、积极地走出去,参加讲解比赛,与优秀的老讲解员交流、学习,来弥补专业上的不足。

  “我和优秀的讲解员接触后才真正了解,自己原本慷慨激昂、声情并茂的方式更多的是算‘演讲’而不是‘讲解’。”心思细腻的王晓芹开始调整自己的讲解内容。马江海战战败是事实,但她的讲解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七分钟失去战斗能力,半小时全军覆没”。历史翻过去的那一页,并不是定格的。她开始借用起自己手头上的讲解工具,用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为参观者还原最真实的历史,而不再是单纯地照本宣科。

  马江海战讲解词其中有一段是形容海战爆发前,涨潮退潮,船头与船尾的变化。“实际上,纯粹的解说并不能让全部的参观者都能明白这个,而自己也是背了一大段时间的讲解词之后,才慢慢懂得了什么叫船头船尾的变化。”王晓芹说着,拿起手边的矿泉水瓶,用水瓶两端模拟船头船尾。“船首系泊,船身随潮水涨落而改变方向。涨潮时,船头指向下游;落潮时,船头指向上游。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海战爆发的时候,法方的船头正对着我方的船尾。大部分福建水师位于法舰的前方,无法进行有力的回击。”

  在成长中蜕变

  参观者内心的需求大多是对异域的新奇感,求知欲,领略不同的历史文化,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共鸣与放松。而政务接待方面虽“异曲同工”,但也免不了额外的压力。

  王晓芹回忆,一次,时任香港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来参观纪念馆。接待办乃至纪念馆上下都非常紧张。“大家都想做好这次的接待工作,所以相关部门同事总是一个接一个让我先为他们解说一遍,其实这无形之中就增加了我的压力。他来的那天,自己站在馆外等待的时候,两条腿都不自觉地抖了起来,是真的紧张。”王晓芹笑着对记者说道。

  “不过阶层越高的领导人越是尊重一线的工作人员。我依然记得他当时对我说:‘我来听你讲解,你就是我的老师,你不要紧张。’他的话语刚落,我就能明显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压力与紧张已经褪去了一大半。”王晓芹说。之后,她以自信的面貌,将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

  带着陌生和疑问而来的异乡人,怀着了解与眷恋而归,这是王晓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背后动力与压力的驱使下默默付出的结果。而今,她已退到幕后。一批又一批的年轻讲解员走上岗位,但不变的是她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每一位进馆的参观者讲述着马江海战的过去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