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绘事院的教学模式

http://www.mwnews.cn  2016-03-10 14:59:20   来源:海峡时报    【字号

  林樱尧

  马尾造船厂内,遗存一座古老的法式建筑,两层结构,红砖墙体,铁柱顶梁,青石压檐,十分牢固。底层,是船政制造蒸汽机的车间。楼上,是设计船、机样式,绘制图纸的场所,窗高棂亮,面积600平方米,当时称绘事院。两年前一位台湾学者考证后,认定这是中国最早的工业设计所。

  船政早期,聘欧籍洋员来厂造船并订立合同:以洋监督日意格为首的外聘团队,在五年时间内(从1869年2月起算),须在马尾制造轮船16艘,同时还要教会船政员工能自主制造和驾驶轮船。为此,船政建厂之际,也创设船政学堂,分两大专业,一为船舶制造,亦称前学堂,以法语教学;二为轮船驾驶,称后学堂,以英语教学。经过正式招生,船政学堂1867年2月开学。由于前学堂属工程技术专业,学习难度很大,不少学生跟不上课程而退学。

  造船工程展开后,由洋员主持的绘事院工作量繁多,图纸的绘制和现场放样需要大批人手。船政即招收一批聪颖少年作为洋员帮手,称为艺徒。艺徒们工作勤奋且好学,他们必须掌握外语,学会识别图纸,所以他们也要读法文,学习绘图。边干边学中,年轻人进步很快。当船政前学堂生员不足之际,经洋员推荐,船政大臣沈葆桢破格从中选拔十位艺徒,充实到制造专业班,与正规招考的学生一道学习。他们虽然入学晚了近一年,但有绘事院工作基础,对造船技术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专业课程很快跟上。看到这种现象,沈葆桢很是高兴,经奏准朝廷,把绘事院的艺徒纳入教学范畴,在1868年2月开设艺徒班,日意格则规范化地称之为“设计学校”。绘事院因此具备教育功能,这是船政办学的又一创举。

  进入前学堂学制造的十位艺徒,毕业时大都成绩优良。1877年,船政前学堂派出第一批赴欧留学生,共计13人,以毕业成绩优先者按序选拔。从绘事院入学的毕业生中,林庆升、林日章、杨廉臣、李寿田、池贞铨等五人入选。他们到欧洲后,先在法国攻读制造技术,有的又转学英、德、比等国。学成归国后,很快成长为中国近代造船、矿冶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绘事院的办学模式,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优秀人才辈出,如第二批赴欧学生中,就有中国海军早期水中武器制造专家陈才,马尾海军艺术学校首任校长黄聚华等。

  绘事院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在当年落后封建环境中,差一点夭折。1880年的一天,有个叫李士彬的监察史来到绘事院。此人本来就反对造船,对科技知识又一无所通,他踱着方步,这里走走,那里看看,一股无名火在狭隘的胸腔升腾。回到寓所,他即展纸疾书,向朝廷奏上一本,说船政绘事院的年轻人不务正业,“皆学画,学歌词”,请饬查参撤。一纸胡言飞到京城,朝廷居然信了,马上派员下来调查。船政主事人员一头雾水,不知错在那里。经小心翼翼地赔笑宴请,方才明白原来被人告了,说是绘事院艺徒整天不干正经活,却在玩画画,唱谁也听不懂的歌。

  那时的闽浙总督何璟瑞,多少对船政事务有所了解,连忙进行解释,上奏说明原委。奏文中曰:“西洋造船先学绘图”,“初习西学(外语),必调音翻切,或有类于歌词”……费了一番大劲,上头才知道,绘制技术图纸不是什么“画画”,朗读外文单词不是什么“唱歌词”……一场由愚昧官员引起的风波,总算是化解了。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指出: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从马尾开始。船政绘事院的艺徒教育很有成效,沈葆桢从中得到启发,紧接着又开办了培训各工种艺徒的学校,称为“艺圃”。艺圃为船政培育出众多可担任技术领班的人才,有力地推动了船政造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