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杨明理的“二胡人生”

http://www.mwnews.cn  2016-04-12 16:00:59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记者 林颖 郭颖 文/图

  二弦在手,演绎人间悲欢离合;一曲于心,黯淡尘世喜怒哀乐……

  琅岐海屿村的小巷幽长,却藏匿不了一位老手艺人的二胡声。

  采访杨明理时,窗外正飘着漫天的细碎小雨,这个已经72岁的老人拿起一把老二胡忘情地拉着小曲,婉转惆怅的曲调飘进雨里,随风而散。妻子端上一杯茶轻轻放在老杨身旁,转身回到厨房洗手做羹肴。

  这是杨明理最理想的晚年生活——有心爱的妻子和割舍不下的二胡。

   琅岐岛上的二胡手工匠人

  老杨住在琅岐,距离自制的第一把二胡“问世”至今已有超过50年的光阴。“别看我现在的生活恬静安宁,年轻的时候可不安分。”老杨笑着呷了一口茶笑道。“我的家里世代务农,我是家里的老大。16岁那年,父亲希望我接过他手中的锄头安分地过一辈子,但我一点儿也不想。”虽然赌气,杨明理还是遵循父亲的要求在生产队工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过得枯燥又缓慢。

  “那个时候闽剧正兴起,戏班子经常会到乡里来搭台唱戏,我喜欢听戏,喜欢那种韵律。”正是源于这份喜欢,让剧团团长留意到了这个老是踮起脚尖,伸长脖子,认真地看戏、静静听戏的少年,让他与二胡的情缘真正缔结。

  16岁的懵懂少年告别了农田,第一次从观众变成了演员,最让他好奇的莫过于舞台旁侧的演奏队。初到剧团,他对仅有两根细弦却可以发出触动人心弦的二胡声特别好奇。每每想上前抚摸一下,都被剧团里的前辈以年龄太小,担心弄坏二胡的理由给制止了。越是这样,二胡就越发透着一股神秘,让年少的杨明理越发产生浓厚的兴趣。摸不得别人的二胡,怎样才能有自己的二胡呢?

  少年时期,家里经济拮据,经不起大折腾。老杨卸下了家里的门栓做琴身,剪下了牙膏壳当蟒皮用。制作初期,没有锯子,杨明理遂拣起镰刀,照着脑中剧团里的二胡模样制作起来。半个月后,一把琴就在少年热忱的期盼下制作成了。为了调音准,杨明理一遍遍调弦,没有学过音乐的他哼着调听着音准,最后调出的音竟也不差分毫。

  老杨家出了个会做二胡的小子!这个消息在村里可炸开了锅,剧团里的前辈们都对杨明理刮目相看,好学的杨明理也跟着前辈们学弹奏拉唱,从学徒到老师,曾经在农田里暗自神伤的少年成了团里的台柱,只要有时间,他还是会躲进自家的小阁楼,研究做二胡的工艺。

   工作间里的工匠精神

  50多年来,老杨始终把做二胡、唱十番乐当作兴趣。为了糊口,他学摄影开照相馆,学理发烫发开了理发店,闲暇的时间很少,但他总能挤出时间和最爱的二胡待在一块儿。

  老杨把制作的每一把二胡都挂在墙上,“这把是紫檀木、这把是红木,这把是用椰子壳做的……”老杨拿下二胡高兴地介绍着,老伴儿揶揄道:“这可都是宝贝,孙子们想碰都碰不得呢!”

  在老杨家中,一个20多平方米的地下酒窖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工具,角落堆满了各种木材。琴头、琴筒、琴杆、琴轴……工作台上堆满还未加工完成的二胡部件,“别看一把二胡不大,却有多道工序。”老杨说,制作一把二胡要经过凿、铲、磨、抛光等程序,往往得花上一个多礼拜时间。“琴筒六个边的角度,琴轴的大小都有讲究。”老杨说,制作二胡需要的是耐心,有时一个琴轴上的雕纹都要雕刻几个小时。

  “最难的是给二胡鞔皮,琴皮一般用蛇皮制成,这鞔皮可是一个功夫。”由于二胡如发音原理是靠琴弦震动皮膜而发音的,皮面的厚薄及皮质的处理工序,直接决定着二胡的发音。因此,鞔皮前的套皮工艺至关重要。初做的几把琴总是败在鞔皮这套工序,老杨专程去了趟福州,找到做二胡的老工匠,他出了平时的一倍价钱请师傅现场鞔皮。“偷师”完成后,老杨紧赶着回到家,也找来工具,做了鞔皮架。

  经裁切的蟒皮套在专用的鞔皮架上,用绳把先前缝上的小竹杆与鞔皮架上下贯穿后,分别绞动绳子,使蟒皮的六条边均匀受力拉紧,这样绷紧的蟒皮才能薄薄地鞔在琴身上。

  二胡制作工艺复杂,既要会木艺,更要懂音律,加之拉二胡的人也越来越少,愿意学习和能够掌握这门绝技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这一民间传统纯手工制作二胡的技艺濒临失传。但受老杨影响,邻里不少的同龄人都学着拉起了二胡,老杨甚至在家开了“音乐沙龙”,邀请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交流。

  随着时间的变迁,同龄人渐渐老去,小巷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留下二胡依旧与老杨相伴。“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做个平凡的手艺人。我一直都觉得生命有限,别人可以做的自己也想去尝试。现在想来,我很知足了。”老人捧着已落灰许久的椰子壳一边擦拭一边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