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本地要闻 >> 正文

弘扬船政精神 实现民族复兴

海峡论坛·第四届海峡两岸船政文化研讨会发言摘要

http://www.mwnews.cn  2013-06-20 10:04:58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刘庆(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拥有悠久牧海煮盐扬帆文明的民族。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带给了异域中华礼乐文明和发达的航海技术,带回了 西洋各国的奇珍异宝,但缺少经济动因的航海行为,本身就难以长久维持,更谈不上开启一个用海洋连接各个国家、民族的大规模商品交换通途的时代。

  1840年,西方列强用鸦片战争这种极为丑恶的方式,把极不情愿的清王朝拉进了早已喧闹已久的海洋时代。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口 号,我认为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告诉国人如何应对海洋时代的降临。提出这一口号的是林、魏,最早着手实践这一口号的却是船政学子这一群体。他们第一次系统引 进了近代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天文、航海等学科。他们第一次走出国门,留学国外,引入西方军事,特别是海军知识。

  中国的海洋之梦道路艰辛曲折,从1896年到1938年,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海军舰船先后两次被基本摧毁或全部摧毁,包括船政学子在内的中国海军将士只能待在陆上,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海军强军之梦。

  当今世界已不是100多年前的世界,海洋仍然是当今时代的重要旋律。当今的中国也不再是100多年前的中国,海洋梦仍然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 一。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更多要缅怀为实现海洋梦而努力奋斗过的船政学子群体,让船政文化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海洋梦提供更多的精神能量。

  苏小东(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授):船政文化从内容看具有海洋军事文化的特点,是船政创办以来逐步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是中西文化的结合。

  福州船政的历史地位众所周知,左宗棠创办船政的目的是“收海之力而防海之利”,站位很高。近些年来,福州在研究船政文化方面有许多成果,凝结很多人的智慧,不仅在纵向、横向上包含了福州的方方面面,也为学者、船政后裔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仍然有疑问,什么是船政文化?很多人都做了一些解说。船政文化是企业文化还是生产文化,都不能涵盖福州文化的全部内容,是不是海洋文化呢,福州的生产、教育与海洋有关,而且开放性、包容性甚至冒险性都与海洋文化有关,但不能与海洋文化等量齐观,似乎海洋军事文化更贴近一些。比如说福州船政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独特性全部体现在海洋军事文化上,制造的轮船主体就是战舰,船政学堂那种新式教育培养了造船人才,而且培养了大量的海军人才,甚至船政有自己的舰队,所谓的福建水师实际上是由福建船政来节制的,这在中国甚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船政文化在后世的传承也同海军密切相关,譬如全国后来建立那么多水师学堂,几乎都能找到船政学堂的影子,无论办学模式还是创办人员都和船政教育密切相关;再譬如船政培养的海军人才遍布晚晴到民国的中国海军,导致海军军官团体中福建人独多。但船政文化仍然不能等同于海洋军事文化。可以简单稍加概括一下,船政文化是船政创办以来所独有的文化,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船政管理模式引进了西方科学文明,但管理模式并非完全西方式的,清廷单独设立船政大臣,中西方文化在交融碰撞中形成了独特的福州船政文化。

  另外要关注的是地域文化,福州、福建的地方方言、民众性格都会在船政文化中展现出来。譬如船政人,船政背景的海军军官们,尽管不都是福州人、福建人,他们身上的特有气质,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闽系海军”尽管在当时不被承认,但在事实上客观存在,如果能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来认识这个问题,对船政文化在研究传承上,在广度和深度上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几点建议:一是希望两岸携手共同研究,这样船政文化的传承才有了根基和更广阔的前景;其次,文化归根到底是人化,研究船政文化背后的关系,特别是地域性的社会关系,可以作为我们以后着力的方向。最后从船政文化从后人传承的角度,也需要做一些研究和宣传。

  刘焕云(台湾联合大学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传承船政文化对两岸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历史长河中,船政文化是近代中国海军的摇篮,展现了近代中国先进科技、高等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丰硕成果,孕育了诸多爱国之仁 人志士及先进思想,放射出中华民族忧患意识中特有的励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我们可以将此精神展现成为“船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沈葆桢、丁日昌等多位出自福建船政的福建巡抚驻台督办台湾防务,由此深深带动了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在台湾近代建设中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从中华民族的利益角度来看,分裂了六十多年的海峡两岸,应该回到中华民族之振兴来思考统一的问题。追求中国领土统一与国家的富强,是全体中国人 民应有的愿望。海峡两岸必须正视商谈和平统一的时机与方案,让两岸社会和谐发展,追求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中国梦。如今,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 流。船政文化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资产。因此当前省思船政文化之传承与创新,对中国统一与两岸和谐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徐学海(福州海军学校航海13期毕业生、台湾海军中将):船政具有科学、前瞻及大无畏的精神。

  福建船政是1866年左宗棠在马尾创办的。船政学堂的所有学员接受了当时的科学基础教育。这让满清的所有官员知道了什么叫科学。因此,船政精神的第一个部分是科学。

  此外,船政精神是现代化的、有前瞻性的精神。福建船政培育出的福建水师,以及后来建立的民国海军,他们很早就认识到海军应该走潜艇、飞机的路 线。当时,不少船政精英曾赴欧美学习相关知识。福建船政更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但满清政府的腐败、民国军阀割据混乱,使得这一路线在当时未能实 现。这些历史告诉我们,船政精神是现代化的、有前瞻性的。

  中法战争马江海战中,福建水师9艘舰艇被击毁,水师官兵殉国者700余人。之后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也惨遭屠戮,牺牲将领中多数为福建船政 培育的精英。这并不意味着福建船政的失败。美国学者唐德刚评价甲午战争时曾说:“马尾船校以一校一级大战日本一国。”我们应该为福建船政精英所表现出的大 无畏气概鼓与呼。因此,船政精神的第三点应该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沈冬(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六代孙女、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教授)台湾沈葆桢的研究、资料与记忆

  沈葆桢首次出访台湾时,曾经写过一封家书,上面写到他对台湾的印象是“此非佳处,愿子侄终身无涉此地也。”二战后,杭州的一支沈氏后裔迁入台湾。除了沈家人做着收集沈葆桢的资料的事情,沈葆桢的事迹还深入台湾普通百姓家中,出版了多本沈葆桢的书籍。

  在台湾还有三个大的资料库收集了大量沈葆桢以及船政的资料。第一个是中央研究院的《汉籍电子文献》其中收集了500多个关于沈葆桢的段落;第二个是故宫博物院《典藏资料库系统》,其中的人物传中含有沈葆桢传包,在奏折项中也含有大量的关于台湾的奏折,关于沈葆桢的就有500多个,按照年代排序;第三个是台湾大学《台湾历史数位图书馆》,用资讯工程的角度来阐述,运用大量图表来表述沈葆桢与各个船政人物的交往信件,朝廷来往奏章,沈葆桢的大事记等等。

  文干(福州海军学校航海专业第十二届毕业生、大连海洋大学原校长)福州海军学校的历史

  民国2年10月,船政后学堂改称为福州海军学校。民国15年,该校与福州海军制造学校、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合并,统称福州海军学校。抗日战争期间,该校先迁福州鼓山涌泉寺和湖南等地。民国27年10月,又迁往贵州桐梓。民国34年,由贵州桐梓迁往重庆。民国35年,并入青岛海军学校。至民国37年,航海班共毕业学生12届、253人。

  学校中精英荟萃,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在校生活多姿多彩,其中游泳是必修课,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球队、歌唱团、京剧团等课外组织。学校毕业的学员中有的参加了抗日战争,有点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沈岩(福建省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沈岩):船政精神就是中国梦的精神

  船政文化拉开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序幕,是民族复兴的起点。鸦片战争后,林则徐、左宗棠等先驱做起了中国梦。洋务运动最有成就的就是船政,所以说船政的精神就是中国梦的精神。它包括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创新精神。

  船政文化产生的精神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船政第一代创办者,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开放之精神;第二代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学者,留学欧洲,看到西欧 文化,留下宝贵财富。其中,真正了解中西文化的就是严复。他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治国方略”“均平思想”等对今天具有深远的现实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