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头条新闻 >> 正文

马尾:在新区建设中一马当先

http://www.mwnews.cn  2015-08-27 09:47:49   来源:海峡时报    【字号

    新区规划中的马尾

   设立特殊发展区域、实行特殊发展政策,实现超常规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甚至全国,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成功经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深圳等经济特区就是这样顶级的特殊区域,九十年代以后,国家级新区接棒成为全国经济政策最为特殊和优惠的地区。从1992年10月国家批准成立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到今年6月批复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目前全国国家级新区已达13个。

   福州新区的规划建设是“3820工程”战略精髓的传承和发展,是在更高层面上加快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是福州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整合资源推动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把握战略机遇、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将探索两岸交流合作新机制,辐射带动闽东北地区连片繁荣,增强平潭开放开发的带动功能。

   根据规划方案,福州新区初期规划范围包括马尾区、仓山区、长乐市、福清市部分区域,规划控制范围约800平方公里,战略定位为“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东南沿海现代产业重要基地”、“改革创新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先行区”。

   规划中,将除琅岐岛以外的马尾区划分为中部片区,该片区(还包括仓山、长乐部分区域)为新区核心区,与福州主城构成市域双核,重点发展现代商贸、金融、科技研发、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琅岐岛划分为北部片区,重点发展滨海休闲度假、航运物流、特色都市农业等产业,建成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生态旅游岛。

  新区建设中的马尾

   从近代船政发祥地,到全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再到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和福州新区同时涵盖的区域,马尾区一次次被赋予开拓、创新、发展的使命。如今,无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有可为。

    (一)体制机制创新

  7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动国家级新区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通知》,要求2015年各新区在全面抓好简政放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市场化营商环境等共性改革任务的同时,结合各自特点和优势,围绕1-2个重点问题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引领示范。

    这释放了两个信息——“简政放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市场化营商环境”是国家级新区的共性改革任务,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新区”的使命所在。福州新区也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落实相配套的优惠政策,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探索构建市场化营商环境,为跨越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和内生动力。

   前不久,马云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称,是浙江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和创业的风气造就了自己。“2003年,‘八八战略’成为浙江发展的总纲领。在我看来,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彻底松绑了浙江的民营经济。有了这个纲,历届政府都把‘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省份’作为施政目标,我们受到的掣肘最少,得到的帮助最多,所以这片土壤上才会长出我们这样的‘奇葩’。”

   马尾区自上世纪80年代便致力于优化投资软环境,在全市率先实行了项目登记制、一个窗口收费制、预警服务制、办事限时制、红灯呈报制等制度。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新的历史机遇面前,马尾区更应将福州新区的配套优惠政策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相结合,加快营造精简、高效、公平、公正的符合国际运行规则的制度环境,创新发展机制体制,培育更多“马云式”的创新人才和企业。

    (二) 两岸交流合作

  福州新区的战略定位首条便是“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核心内容是“发挥福州独特的优势,构建两岸对接的前沿平台,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推进对台合作政策机制创新,加强与台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深度对接,促进榕台交流合作向纵深拓展”。

  早在2001年,马尾和马祖便在福州签订《福州马尾—马祖关于加强民间交流与合作的协议》(简称“两马协议”),这是两岸签订的第一个民间交流与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的民间交流与合作。从此,两马交流风生水起,气象万千,在两岸交流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作为首家国家级台商投资区,马尾已逐步形成以华映、统一、中日达、清禄为龙头的台资产业集群,开设了全省规模最大的台湾商品量贩超市,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琅岐对台滚装码头。未来马尾更应发挥两岸交流和对台政策先行先试的窗口作用——

  文化:以新区建设为契机,强化文化纽带和感情基础,深化民间交流,提升科教文化交流水平,借助“两马”交流、船政文化等对台交流平台,促进旅游、人文深度融合,通过在琅岐建设海峡青年交流营地项目,打造福州市推进两岸青年交流、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产业:拓展产业合作平台,把握台湾地区最新产业发展动向,推进与台湾产业深度对接,推动榕台商业、金融、物流、通信、旅游、文化等行业扩大市场开放。强化两岸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依托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加强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简化产品通关手续,建设两岸冷链物流中心;建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以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为平台,打造两岸水产品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平台;基于现有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区的基础,启动两岸农业项目开发,引进台湾高优品种,深化对台农业交流,打造两岸生态农业合作中心。

  机制创新:推进对台合作政策机制创新,推动对台金融、航运、商贸、通信、文化等服务业扩大开放,推进榕台医疗合作,支持台湾公益机构在新区设立服务平台,设立营商服务专职机构,创建良好的营商环境。

  (三)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也是新区赖以立身的脊梁与筋骨。福州新区首先是产业新区。”市委书记杨岳谈及新区建设时,突出新区的产业支撑——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融合发展,实现新区建设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协同推进。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马尾形成了电子信息、金属压延、机械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四大支柱产业。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比重最大,占到总产值的近30%。

  根据错位发展的思路,福州是发展两岸先进制造业最有条件的地区。近年来三维对接重大项目纷纷落地,百亿元投资的大型项目较多,英特尔、华映、中国电信、三星等知名企业均有项目在自贸区落地。下一步除了引进制造业外,要将其高附加值的研发基地和总部迁至新区。而要实现研发基地和总部的搬迁,关键是加快制订引进人才的优惠扶持政策,在避免双重征税的前提下,破除高级人才在福州新区的医疗、子女入学、证书认可等方面的障碍,提升对外竞争的软实力。

  (四) 保障改善民生

   2014年福州市出台《福州新区建设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民生设施建设,切实把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区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民生,既关系人民群众的福祉,也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吸引力和软实力。近年来马尾在社会事业方面奋起直追,建设了学校、医院、图书馆、公租房、保障房等公建项目,赢得了群众衷心认可。2014年福州市社会事业重点项目总数18项,总投资近200亿元,多数聚集于福州新区。面对新区建设的机遇,马尾区当快马加鞭,乘风破浪,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坚持教育发展优先的方针,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师资,创新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性教育资金投入,合理规划教育用地,提升教育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从综合性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基层就业保障和服务体系,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针对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扩大保障性住房对常住人口的覆盖面,继续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五) 坚持绿色发展

   突出生态理念、发展绿色经济是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原则。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路径选择,福州新区规划建设生态用地不少于50%。福州新区将以国务院支持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把生态、低碳、绿色、循环、节约等理念贯穿于新区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守住用好生态资源这一宝贵优势。

  源于政府在环境管理上的前瞻性和企业节能减排的不懈努力,马尾区的生态环境和绿化水平在福州市乃至全省位列前茅,环境保护工作名列全国53个国家级开发区的第7位,2010年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区”称号,2014年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验收,成为全省首个获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开发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新区建设中,马尾仍当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生生不息”的建设理念,推进新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循环化布局,对存量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重点推进产业与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强制约束机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新区工业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标准;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生态补偿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持续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

  新区展望中的马尾

   为全面落实福州新区“三区一门户一基地”的国家战略定位,在去年建设的基础上,今年福州新区计划完成20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在这2000亿元巨资的推动下,新区范围内的仓山三江口片区(含自贸区),马尾快安和琅岐岛,福清江阴工业区和蓝色经济产业园区,长乐空港及周边漳港、文武砂、松下等重点区域开发步伐将不断提速,新区建设框架将逐渐拉开。

   根据规划,力争到2020年,福州新区城市框架、高端产业、基础设施及生态体系初步形成,马尾新城基本建成,重点产业园区、重要城市组团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福(州)平(潭)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确立,形成海峡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到2030年,新区开放开发实现重大跨越,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同时,“国字号”头衔将使福州新区在榕台合作、财政税收、土地单列、金融贸易、海关通关等方面,得到国家和省里更多的政策支持,新区建设、产业发展方面获得更大投入,商业、电子、贸易、房地产、金融等相关行业直接受益,所辖地区城镇化得以加快推进。未来的新区必将掀起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开发建设热潮。

   福州新区将秉持“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城乡统筹,分步实施,资源节约”的原则,在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之间,探索一条协调发展之路,这也正是马尾一直砥砺前行的道路。为了增进人民群众的福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捕捉机遇、勇于担当、敢于创新,马尾必将在新区建设中一马当先。

万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