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林樱尧:一辈子平淡、诚恳“做船政”

http://www.mwnews.cn  2016-06-02 10:10:08   来源:海峡时报    【字号

  本报记者 林颖 郭颖

  “一个人一辈子很短暂,能做一件事情,不容易。我平平淡淡地,诚诚恳恳地总算做了这件事情。”——林樱尧(马尾造船历史陈列馆馆长)

  退休五年,林樱尧的生活依然离不开船政文化。

  在林樱尧心中,“船政”早已不是“历史文化”这么简单,它是一个船厂的荣辱兴衰,是一个时代曾经的沧海桑田,也是一个国家破开自我封闭走向开放的前沿见证。

  林樱尧的“一亩三分地”在马尾造船厂内的绘事院内,这里曾经是船政精英们设计绘制图纸的地方。通往绘事院的阶梯一共有40个台阶,正如他在马尾造船厂度过的40个春秋。在这个小阁楼里,他笔耕不辍,接过了陈公远、 陈道章两位船政老人的接力棒,成为了第二代埋头收集、默默研究船政史实的“耕耘者”……

  为船政文化品牌打响第一炮

  1951年,林樱尧出生于福州仓山的一个造船世家,祖父曾是福州造船界的领军人物。“1976年,我到马尾造船厂做钳工,后来因为会写些文章,厂里把我调到了党办,这一去,就过了40年。”

  1984年,正值中法马江海战100周年祭,因为介入昭忠祠重建工作,林樱尧结识了陈公远、陈道章两位船政老人。许是看中眼前这个年轻人虚心好学的态度,一日,陈公远先生道:“你不要去想当官,也不要想发财,好好地为马尾地区的文史做一点事情吧。”林樱尧一时不解:我不是马尾人,公远师却要我为马尾文史做些事,这是怎样的一种信任与托付?

  两年后,林樱尧心中的疑团有了答案。

  1986年时值福建船政创办120周年,马尾造船厂决定将绘事院设置为厂史陈列馆,负责筹建工作的林樱尧与两名同事辗转上海、北京、西安、长沙等地,收集船政史实资料。“我们去到国家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几乎把有关马尾造船厂的资料翻了个底朝天,这一个月我们收获颇丰。当最早的船政规划蓝图(设计图)展现在眼前时,心中的一扇门也像被打开了,我突然意识到公远师那句话的分量,它像一个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了肩头。”因为没有手机,除了进行复制,很多时候林樱尧与同事必须手抄,腊月里天气冷得刺骨,冻得通红的双手搓一搓暖和一些,又开始抄写。就这样,几个人竟也做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厂史陈列馆,后来它成为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30多年来,林樱尧参与编写、策划了多部有关船政文化的书籍,并参与筹办多场纪念船政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这其中,船政文化品牌打响第一炮,实际上也与林樱尧有着不解之缘。

  “我在编写《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时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晚清时期对马尾造船厂统称为船政,并直隶中央,民国以后才叫福州船政局,我认为应该以福建船政定名。”林樱尧把心中想法与陈道章老先生和船政学校的陈奇探讨,并推荐他们参与编撰会议,终于让大家形成了共识,确定了晚清时期的马尾造船厂应定名为“福建船政”。船政名称的确立,才引出了“船政文化”名词的出现。

  为百年历史收集一砖一瓦

  时至今日,林樱尧一直把陈道章先生作为从事船政文化研究的引路人,甚至一直秉持着陈老对船政执着奉献的精神。“很多人都知道船政文化,但深入研究的人并不多。我能守住这一摊,是一甲子走来做的最不后悔的事。”

  林樱尧有自己的“倔强”,2003年,因连日加班审改《船政文化研究》稿件,他疲劳至极晕倒在办公室,这一场病带来了许多人的不理解。“他们说,一个老家伙了还研究什么船政?跟我们去玩吧。别人的不理解是我最不开心的事。”林樱尧虽心里百般郁闷,但仍然坚信自己没有选择错。

  “一砖一瓦都怕流失,一砖一瓦都要收集,你要呵护它、尊重它,它不是死的,他们是历年的沉淀,就像树木有年轮,只是你看不到这个年轮,你可能就认为它静止了。”在通往绘事院的阶梯旁有一堵矮墙,如果有心人仔细观察,这堵矮墙上用水泥镶砌有几块雕刻着外文的红砖和两块写着“船政官界”的石碑。

  每逢造船厂里做基建的时候,林樱尧就会到现场去转转,有时捡回印有法文、英文的石砖,有时是一颗长满锈迹的水雷,有时是一个航空座椅,“这是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林樱尧欣慰道。在这面矮墙前,近代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曾感动得要流下泪来:“这是珍贵的工业文明遗存,它们是百年船政的实物见证。”

  今年是林樱尧在马尾造船厂的第40年,他说几次想放下这个担子,却总也放心不下。如今,65岁的他有了一个新的心愿,“我希望这个摊子能有个懂得造船专业并能潜心研究的年轻人来传承,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把150年的船政交给下一个1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