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马祖旅游 >> 正文

收藏马祖老灵魂——马祖民俗文物馆

http://www.mwnews.cn  2013-12-03 15:16:58   来源:海峡时报    【字号

  马祖清水村面对胜利水库的山坡上,马祖民俗文物馆沿山错落,建筑物的前庭,用花岗岩打造出宽阔的广场,室外的装置展“岛屿之歌”,排列出马祖列屿的意象。红色砖墙与灰色花岗岩的建筑,在阳光下闪耀金色光芒。

  马祖民俗文物馆,耗资二亿八千万,费时七年,终于完成。这样的文化建设对台湾本岛居民来说,或许只是众多建筑中的一栋,对马祖来说,却别有意义。

  这是马祖人第一次有机会,好好地述说自己的历史。1956年,战地时期开始,文化是备战之余才顾得着。直到1974年,军方将位于清水村的一座教练场的库房改建,草创马祖历史文物馆,尽管简陋,却是马祖第一次有文物馆;1977年,台湾各地已经开始广建文化中心,马祖唯一的文物馆却仍在军队中的一个小库房;1983年,文物馆原地整建,空间依然克难,倒是从民间征集的一批文物使馆藏丰富了些。又经过十四年,1997年,文建会终于承诺协助建立马祖文物馆,隔年县府组成马祖民俗文物馆筹备委员会,由地方政府主导的马祖文物馆,终于有了着落。

  马祖文物馆组成考古队,亲手挖掘出六千年炽坪陇史前遗址的器物;找来鼓风车,证明马祖曾有水稻的耕作;甚至展示近代的精致常民生活文物。文物馆让马祖的生活历史得以保存与呈现。

  集众人,筹建马祖文物馆

  马祖文物馆筹备期,筹备处只有两个人,筹备主任吴依水与潘建国。尽管如此,却有许多马祖耆老、前辈,以及热衷文化保存的马祖乡亲,一起投入筹备工作,大家都是无偿的义工。负责事务推动的潘建国,更是在大家都回家以后,自己跟自己开会,直到深夜才罢休。

  接手马祖文物馆筹备工作之后,潘建国压力更大。这是马祖有史以来耗资最巨的文化建设,他不是专业出身,却肩负所有工作,从标案管理到行政监工,他全都得盯紧。硬体的规划,可以委由专业来设计,难的是马祖文化精神的呈现,潘建国不停思索:“如何让文物馆代表马祖?让每个马祖人引以为傲?”

  找历史,踏遍四乡五岛

  马祖人要的,不是一栋哗众取宠的文物馆,而是一座可以真实呈现马祖文化的永恒建筑。他们要的不只完美,而是真实文化传承。最后,筹备委员会决定采用建筑师黄长美的设计,采用闽北建筑式样,高低错落沿山而起,仿佛一个美丽的聚落。

  许多小细节,凸显建筑师的细腻。四坡屋顶、小开窗、潜出檐,都含蓄地表现出地方建筑特色;独特的烟囱除了与多种材质形成独特造型,更重要的是它代表马祖传统渔业文化,那是渔民每日生活的样貌,也是马祖人习惯的气味,全都融合在这一栋建筑物里。细腻的建筑语言,让人还没走近文物馆,就已经看见马祖的独特文化形象。

  有了硬体,还要有软体,潘建国在四乡五岛往返,寻找文物,毕竟当文物馆建成后,硬体,只是躯壳,馆内的物件,才是文物馆的灵魂。

  潘建国踏遍每一间荒废的破房子,得到的却只有失望。经历五十年战地时代,文物逸散,留下的文物多是品项很差、劣化的文物。不过也有幸运的时候,他在破旧阁楼找到一台1923年的风鼓车,这充满岁月痕迹的木制风鼓车,却是马祖水稻文化的证明。

  经历六年的筹备,2004年,马祖文物馆落成,外地漂泊的游子回来后,看到记忆中的景物重现,忍不住落泪说:“那就是我们的童年。”游子的眼泪,是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为早就消散的,却被好好保留着。

  

 

       考古队,挖掘六千年故事

  马祖文物馆保存的,不只有游子的童年,它还保存了马祖的老灵魂。

  2004年元旦文物馆开馆,潘建国邀请炽坪陇遗址的发现人,中央研究院陈仲玉教授到馆内演讲,因为2000年六月,陈仲玉主持的“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划”,在连江县发现八处遗址,和一处发现考古遗物的地点。

  会后,潘建国大胆提出想靠马祖人的双手,挖掘马祖的史前遗址。陈仲玉被潘建国感动,答应担任计划主持人,带领马祖文史工作者投入考古发掘,以马祖艺文协会的名义申请经费,王花担任协同主持,游桂香、贺广义、林锦鸿、王建华与潘建国为考古队的队员,并得到“教育部”考古许可证。

  他们在炽坪陇史前遗址进行二次挖掘,总共发掘出石锛、抛投器、尖状器、石片器等打制与磨制石器;千余件夹砂绳纹陶及少量的白陶、黑陶等标本。贝类经过鉴定有十八种,与现代马祖采食的现生种完全相同,显示当时的潮间带生物与现代马祖相去不远。经过碳十四测定,估算出两次挖掘的遗址年代为5560正负70年、5570正负80年;这二次的挖掘结果,将马祖历史往前推移了六千年。2007年,考古队又在东莒福正村蔡园里遗址进行挖掘,经碳十四测定结果为1043—1255年,属唐五代时期的遗址。

  遗址挖掘完成后,文物馆举办了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大陆、澳洲、澳门、香港、海南岛与台湾的学术团体,发表二十几篇论文,确定马祖在史前的历史,并将研究成果设置专门展区。

  马祖团队亲手挖掘出的遗址,就在一楼入口处陈列,让参观的人一进门,就看见马祖悠远的历史轨迹。从此马祖不再只是渔民避风的小岛、海盗突袭船只的基地,或者国民党的反共复国前哨,而是扎实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岛屿。

  老石碑,述说悠远历史

  马祖民俗文物馆内展示三面见证不同时期马祖历史的石碑,一讲马祖繁荣,二战平倭寇事迹,三述争盐惹祸的历史。

  位于二楼的“林酉才碑”,是马祖拥有的第一个历史石碑,立于元朝,载明“林酉才喜舍中统钞二十贯”,证实当时铁板聚落的规模并有一定的经济发展,基于共同的信仰,捐资兴庙来奉祀神明。

  “大埔石碑”,则记载着明朝掳获倭寇的历史。明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八七年),第一次海禁政策,诏令“片板不得入海”,马祖列岛遂为荒岛,沦为海盗、倭寇啸聚之地。明万历四十五年(西元一六一七年),日倭寇占据东沙(今东莒岛),派沈有容参将兴师讨伐,无损舟粮兵卒就完成使命,闽人董应举感佩其功,于是立碑赞扬事迹。这“大埔石碑”至今仍是东莒岛的骄傲。

  海禁,再度在马祖列屿重演。清顺治年间,为了封锁东南沿海居民资助郑成功的反清势力,二度颁布布海禁“离海三十里村社田皆焚弃”,造成马祖民生严重受创。

  “盐碑”,则是清同治八年,闽浙总督立于北竿塘岐,文物馆成立后,则迁移至馆内保存。“盐碑”讲述的,则是马祖渔业历史。马祖列岛位于闽江口,淡、海潮汐交错,孕育丰富的鱼贝类,渔汛期间,沿海渔人如海上牧民,在大海岛屿间往来。不同籍渔民除为渔获时起冲突外,最严重的却是连江县与长乐县配盐的纷争。连江盐帮恃强配盐,垄断盐利,导致长乐渔民生计受困。清同治年间,闽浙总督分别于北竿塘岐、桥仔立碑,禁制就地配盐。

  海禁时期、战地时期,现在看来竟有几分相似,把往来交通的大海视为御敌的防线,限制谋生与阻断归乡的路,对马祖的文化与民生造成莫大冲击。历史总是在列岛上,不断重演。

  一艘船,讲尽常民生活

  二楼中庭,则停了一艘大船——“冬孟艚”,这是潘建国特地到大陆黄岐造船厂订做,总长七点九公尺,依传统工法、材质打造而成。潘建国做了无数田野调查,再综合渔业专家与捕鱼世家的意见,才重建这一艘最能代表马祖传统产业,以捕虾皮为主的船。

  一艘冬孟艚,讲尽马祖的常民生活史。虾皮,是马祖主要渔获之一,捕虾皮的渔船也有特殊需求。首先,虾皮捕捞范围大,航行速度又要快,这全得靠风帆,所以船舷要低,风阻才会小:但船舱要大,才有足够空间装载虾皮。

  以捕虾皮为主的渔业,也间接影响马祖聚落形成。早在宋元时期,马祖先民即在闽江口海域采捕,为延伸渔作范围,常以马祖列岛作为临时捕鱼基地,渔民累积足够的渔获后,在马祖加工后,运回福建沿海,于是马祖岛上就有简单的加工与生活设施。也有人就此定居,聚落渐成;住下之后需要更多食物,于是山坡上开始开垦,有了地瓜与稻作。

  费尽心思完成的冬孟艚要放入文物馆时,却出了大问题。那艘大船应当在屋顶还没建成时,就先入进馆内,无奈时间无法配合,最后只好拆窗,搭台用滑车半拉半推地把渔船移进来,潘建国笑着说:“要是再长个十公分就进不来了。”

 

  生活事,堆叠岛屿记忆

  文物馆三楼,搜藏的不再是巨大船只、历史石碑,而是一个个生活、节庆片段。人们正是活在这些小日子里,记忆的,也是日子里的小小快乐。

  酿酒,是马祖人共同回忆之一。马祖人善喝酒与气候、打鱼文化有关。马祖冬天酷寒,潘建国还记得小时候,偶尔也会有下着俗称“鹅毛雪”的场景,小孩子们穿着开襟的棉外套,全都跑到门外用衣摆接雪,互相嬉闹。就算没有下雪,冬天也够受的!拿筷子的手冻僵,拿也拿不住。保暖衣服不够好,木造房子又不适合生火,只能缩着脖子过寒冬。

  这么冷,就得靠酒啦!天冷,渔夫不得不出海捕鱼,早上两、三点发抖地离开棉被后,火炉上老酒加姜温上一壶,往肚子一灌,身体马上就暖和,精神也抖擞了,鱼具一扛出海去,又是一个海里来浪里去的好汉。

  打铁也伴随打鱼农耕的生活形态,在马祖一度兴盛。聚落形成后,渔具与农耕器具使用日渐频繁,耙、钩、铲、钉等铁器,随着聚落愈发展,对打铁匠的需求就愈大,于是打铁成为马祖重要的民生产业。因此马祖也有以打铁业为地名如“打铁陇”的聚落。南竿中陇蔡家打铁店还将打铁工具整套捐给文物馆展示。

  三楼还放着一个百宝箱,潘建国称为“回忆百宝箱”,箱子里藏着女人的发饰、避邪佩器、银器、钱币。这样一个小小的百宝箱,潘建国却感性地说:“这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橱窗里古老的衣饰、陶碗、步摇,摇晃出记忆中昏黄的年代。

  节庆日,渲染欢乐生活

  三楼的另一侧象征生活过程的隧道装置,展示的是马祖的“生命礼俗”。从出生起,每个人在成长重要时期都要依循礼俗接受不同的生命洗礼,马祖拥有其独特的生命文化。

  在医学相当落后的年代,新生儿能够撑过三天,就要“办三诞”庆祝。男婴出生满月,会有剃头仪式,还要分赠“剃头蛋”、“剃头糕”,藤编的篮子上放红蛋和饼干,四处分送。也许受到物资困顿的影响,篮子里的红蛋是切成六等分,一家分到一片饼干跟六分之一的红蛋。小男孩出生三个月零三天,小女孩则是四个月零四天,要“吞荤”,已经会坐的小男孩放在竹编的“轿车”里,让他尝点面线跟鱼肉,品尝荤食的滋味,让孩子开始练习咀嚼。

  另外展示几时礼俗,由于马祖在地线缘上更靠近福州,许多习俗都与福州相近。福州每到中秋除了赏月,还要烧塔。把废弃的木材集中堆成塔,塔中间还要放些竹子,燃烧时会有竹子爆裂的声响,十分热闹。早年铁板也会在中秋节烧塔,现在更演变成“烧塔节”,把不好的事情写在纸片上,中秋节一把火烧了它,可以除秽。

  马祖还流行“掼九”,可不是“灌酒”!“九”在马祖人心中是不好的数字,所以要避“九”,每年农历正月二八至二月初都要“掼九”,要用竹盖篮提着面线、猪肉、糕饼,送给家族或亲戚家年纪逢九的人。小小的人情,包含很深的祝福。

  不过在所有节庆中,马祖人最重视的,还是“元宵”。这天各村都有盛大的“摆暝迎神活动”,各村各庙的时间不尽相同,就连同一寺庙的不同神明,都有自己的摆暝,在这点上,神明是很坚持的。

  摆暝当天,供桌上摆满祭神用的牲品,更诚心的信众甚至会杀猪敬神,到了夜晚,阵头出巡,家家户户在门前焚香祭拜,放鞭炮助兴,无比热闹,许多马祖人到台湾工作后,会为了摆暝而赶回马祖。

  在摆暝活动中,还有马祖独特的“鼓板乐”,把气氛炒热到最高点。鼓板乐源自数百年前的福州,当时流行的龙灯舞就是由鼓板乐伴奏。现鼓板乐在大陆闽东地区已经佚失,却在马祖完整地保存着,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特定旋律、节奏的鼓谱,各有风格,在迎神绕境时,用自己的节奏与神明一同欢庆。南竿牛角鼓板阳刚气十足、东引乐华鼓板轻快、北竿后沃鼓板则如戏曲开唱般热闹。

  百年鼓板乐,在马祖列岛从未间断。马祖人爱惜鼓声,一如敬神。文物馆外,六千年历史如海潮,不断拍打,仿佛在述说一个幽远的老故事。经历孤岛荒僻、海禁孤绝、军管控制,马祖终于有一座文物馆,可以安放先人文物,让岛屿历史,代代相传。

  摘自《记忆凿痕——马祖故事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