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一代宗师陈公远

http://www.mwnews.cn  2016-03-31 16:09:06   来源:海峡时报    【字号

  林键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马江涌动着开放的浪潮,到处都是政通人和生机勃勃的场景。沉寂了近20年的地方文史整理、文艺创作等工作都得到大复兴。如今,马尾文史事业已经一片蔚然。我们很自然会饮水思源,追忆30年前政协马尾区委文史组组长陈公远老人。他为马尾区地方社会史志研究建设开辟了先路,留下不可磨灭的脚印。

  陈公远先生祖籍闽侯县台屿村(今福州市仓山区台屿)。1921年11月17日,陈公远生于台屿横龙村,为家中长子。其祖父陈兴饶曾供职于前清国子监。其父陈志悦在马尾前街开设著名的“仁济”医药铺。1928年公远随父从闽侯台屿到马尾中岐乡定居。1929年公远就学于马尾海军创办的“私立马江莲峰小学”,为该校首届学生。1935年公远入“私立勤工初级机械科职业学校”(初中)学习。1941年公远毕业于“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高级机械科(三年制)。1985年陈公远应邀参加中国政协马尾区委担任第一届、第二届文史工作组组长。

  陈公远对马尾地方文史建设有重大贡献。公远一生学习、工作、生活从未离开过马尾街(中岐乡)。马尾街是海内外交通要港,且是前朝船政老匠人、老艺人聚居区。故此生活在马尾街的陈公远对含船政在内的地方文史信息源比陈道章更加丰富。他所撰的《马尾船政对地方的贡献》、《左沈二公祠及其衣冠冢》两篇文章详实的内容毋庸置疑地说明了这一点。到今天,从事马尾区地方社会文史研究的后辈都不能不参考陈公远的文章。只因他的文章史料价值极高。他是本地人写马尾社会历史的第一人,被誉为马尾文史的“活字典”。

  80年代陈公远是马尾区最早的文物工作者。1981年5月先生与马尾区文化局李锦华局长一起赴莆田参加福建省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会议及培训班。他也曾参加1988年《马尾区文物志》的编写征集会议。他与江家驺、陈道章等曾应马尾区李锦华邀请参加1983至1988年的马江昭忠祠陈列布展、和海军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上世纪80至90年代马尾文博事业建设离不开马尾本地老乡贤的鼎力协助。马江海战纪念馆(1984年建立)、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室(1986年建立)、马尾近代中国海军博物馆(1998年建立)无不凝聚着当地老乡贤、船厂老工人的集体记忆和智慧。

  陈公远曾栽培多位年轻文史文博工作者。早于上世纪50年代末,作为中国近代史专业助教的林庆元就年年带学生去马尾造船厂参观,拜访到陈公远等老先生。上世纪70年代陈公远就认识郑国珍、官桂铨等年轻一代文史工作者。1981年5月13日公远参加在莆田举办的福建省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会议及培训班散会临别前夕分别赠官桂铨和郑国珍诗各一首。《赠官桂铨同志诗》曰:“况有读书癖,文章一代雄。后生原可畏,前程信不穷。”从诗中不难看出公远与年轻人交情颇深。诗歌表达公远对于后生官桂铨的殷切期望和无限祝福。

  陈公远与笔者都是老马尾邻里乡亲。笔者祖母周慧玉(1918—2008年,著名抗日海军中将任光宇之外甥女)与陈公远同是政协马尾区委首届委员。先生与笔者先父林齐瑄(1946—1988年)有着忘年之交。1987年林齐瑄福州马江海战纪念馆时任首任负责人。此前文物普查工作时林齐瑄时常到马尾前街宝枝后公远师家中求教于先生。

  陈公远觉得林齐瑄不但是船政世家名杰后裔,且多才艺、品性耿直敦厚,是李锦华挖掘的好苗子。于是老贤达欣赏贤才,先生温文尔雅地以“风雷尤怜开路者,烟波益劲继航人”二句相赠,以勉励邻里后辈。当时先生年事已高,不宜跋山涉水野外普查文物。

  据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林樱尧在《我与船政文化》一文回忆,约在1985年厂史陈列馆布展前夕林樱尧往公远师家拜访求教。陈老曾鼓励他说:“你不要去想当官,也不要想发财,好好为马尾地区的文史做一点事情吧”。此后林樱尧在“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室”岗位中勇往直前,在厂史专门研究领域有今日的成就。陈公远看到马尾文史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

  陈公远十分支持同辈老校友陈道章的文史研究。陈公远为陈道章在1985年开始为马尾地方文史研究提供许多关于马尾街的史料。陈公远甘心乐意做他人、后生攀登学术高峰的垫脚石。陈公远总是无条件帮助上门求教的后辈。他从未要求后辈对他顶礼膜拜喊他“祖师爷”,但是人人都乐意尊他为师。这不仅是因他对地方文史知识懂得比别人多,更是因他品德高尚。为师者德艺双馨,能有机会受他教诲做他学生脸上自然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