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做了11个月八路军”

——访胶东军区海阳县第十一区中队老兵于宗正

http://www.mwnews.cn  2015-09-01 22:14:09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8月31日上午,记者走进老兵于宗正位于马尾尚锦小区家中时,他正在和老伴儿看抗战电视剧《抉择》。电视剧里,日本士兵强杀老百姓的画面让于老恨得牙痒痒,“我永远都忘不了乡亲被杀掠被欺辱的画面,如今很多事都忘了,就这件事我到死都记着! ”于老忿忿说道。

  12岁替父帮日军修工事

  于宗正的老家在山东省海阳县(现海阳市)行村镇桃木村。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向南攻进了山东,在行村设了据点,村子成了敌占区。

  “1939年,我才12岁,我的家离日军的驻扎点才8里路!”于老激动地晃了晃手说,“8里路是什么概念?特别近,他们每天都会到村子里来扫荡,烧杀抢掠,什么坏事都做尽了。”于老回忆,因为手无寸铁,每次日军要进村扫荡前,一家十几口就带着粮食躲出村子,住在山外的一个小海岛上。等日军走了,才敢回家。

  “日军驻扎在行村后要修工事,每天村里都要派出十几人去做工,无论男女都要去。早晨出去,晚饭后才回来,还得自己带干粮。每个人都是‘白干’的,一分工钱都别想得到。”在这些工人里,就算绑根皮带都会被日本人误以为是共产党,“直接拖出去杀了。”于老皱着眉头说道。

  在于宗正眼中,比“鬼子”更令人讨厌的是“二鬼子”,也就是皇协军以及伪军,国难当头中国人还欺负中国人——这让于老气愤不已。一天,村里的保长到于宗正家中,这天刚好轮到于家出苦力修工事,原本被指派去干活的于宗正的父亲害怕极了,小小的于宗正站出来替父亲顶了这份差。因为修工事需要石头,于宗正记得行村周边的石头都被搬运到据点。“我和几个同龄的孩子送完一趟石头就回家去了,伪军以为我们偷懒,就用棍子狠狠地打了我的肩膀,这个痛我刻骨铭心呐!”

   14岁当了八路上战场

  1944年11月,刚满14岁的于宗正走进了镇上的武装部,最开始只是一个民兵。1945年3月,日军又一次扫荡家乡,这一次于宗正被编入八路军某中队,随大部队上了前线。

  “上了战场才知道差距,日军用的是三八大盖步枪,那时东北制造的抢,当时被日本人占领的东北可是中国的工业基地。而八路军用的是汉阳造,比日式的三八步枪落后了一代,而我们这些非主力部队用的就只是小小的土枪了,但终于可以保卫家乡了,我很自豪。”于老笑道。

  1000多人的日军扫荡到一个山头,受到山下的八路军堵截,于宗正和战友就跟着八路军一起“打鬼子”。这场战役打得并不吃力,没有战友的伤亡,这让于宗正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支部队是日军的残余,所以虽然人多,但队伍人心涣散,最终八路军打了胜战。”

  这场战役不久,日军宣布投降,于宗正结束了11个月的八路军生涯。抗战胜利后,他被编入解放军,参加了解放战争,在一场战争中,子弹射中了他的左脚。“出院前,医院给我评了三等残废,这个等级是可以回家的,但我考虑到回家没有意义,当时的我们都觉得国家一日不宁,是无法静心生活的。”于是,于宗正从山东一直随军打到福建,并就地专业。后来,他成了南下干部,在竣工八四六一厂工作,最后把家安在了马尾。

  采访临近结束,于老兴致冲冲地在房子里翻了许久,最终拿出一个长盒子。“我所有的荣誉都在这里面。”盒子里,有国务院刚给于老颁发的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七十周年纪念章”,听说记者要给他拍照,他忙回房间拿了一件西装穿上,然后郑重地戴上纪念章,对着镜头笑得特别自豪……

  本报记者 林颖 郑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