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人物 >> 正文

陈若晖珍藏的记忆

——访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福建省东方画院院长陈若晖先生

http://www.mwnews.cn  2015-03-18 11:51:58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他满怀着童年时代梦想当画家的圆梦憧憬,在漫长的跨世纪艺术生涯征途上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追梦之旅;他怀揣着父、兄亲长的启蒙染教嘱托不停息地拥抱绘画事业,践行着春华秋实;他创作出了一大批精品满园的绘画作品,成长为深受中国美术界和人民拥戴的美术创作活动的领军者或奉献者;他用令人钦佩的退休不退志的美术家的豪情壮志正在谱写着更加壮美的美术创作的新篇章。他就是2015年3月18日接受专访的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中美协会员、福建省东方画院院长陈若晖先生,从他那半个多世纪绘画创作人生发展路径和心路中,令记者看到了他那不可复制的并令人感动和难忘的美术创作人生画卷。追溯陈若晖珍藏的绘画人生记忆,让记者尽情享赏在陈若晖跨越时空的美术人生成长的百花园里。

  陈若晖,生于建国前的1948年,是中国船政文化发祥地的马尾人和船政文化学子后人。他有幸出生于医药世家和马尾船政文化后学堂著名学子的文化历史名人家庭里,父亲陈公远原是马尾船政后学堂学生,曾担任过马尾区政协文史组组长、马尾镇党委书记、镇保健院长,身受家教熏陶,陈若晖幼年时期就被父亲收藏的马尾船政文化历史图片所吸引,在父亲的引导下他开始蒙发拿笔涂墨学画。在灾难的“文革”时代荒废了当时的青少年学习成长期,而那时陈若晖并未荒废时间,他经常像“尾随雁”一样跟着他大哥陈若瑟到马尾海员俱乐部学画历史画儿,当时他大哥陈若瑟是福建师大美术系本科油画专业毕业的画家,他还随大哥到厦门鼓浪屿写生,兄弟俩形影不离。在父兄的染教下,陈若晖17岁追梦当画家的愿望开始上路,这一年,陈若晖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四年制的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陈若晖就开启了他的绘画人生之旅。在他的人生履历中,陈若晖先后做过“文革”知青,闽北水电工程局美术工作者、古田纪念馆历史画创作员、福建省团委、福建青年杂志社美编、总编辑、编审,中美协会员、著名中国当代画家。

  今年已68岁但依然健壮开朗的陈若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回望往事经历而感悟他的绘画艺术人生:“我成长的艺术人生经历是幸运的,也是无怨无悔的。因为我把个人的理想愿望与祖国跨世纪的文化艺术发展方向相结合,把努力提高自我绘画人生价值与社会文化发展潮流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结合,体现了自我绘画艺术人生的成长价值。追溯我的人生艺术成长轨迹,我深深感到,影响我绘画艺术人生成长的记忆有三件大事值得怀念,令我难忘并感到自豪的一是我始终一直践行着父亲教诲我的做画家的人生“画魂旗帜”,那就是作画的同时要学会做人,要追求“人品”和“画品”同成长;二是我在1995年率访问团参加‘台湾海峡两岸行’互访活动;三是我策划并实施了2013年和2014年的‘丝绸之路与闽疆交流’两次文化交流活动。这三件大事在不停息地震憾着我绘画人生的心灵和记忆,它让我感动、追梦、坚守、奉献、合作、成功、收获、幸福。”

  提及父亲对他的影响,陈若晖两眼湿润了,嘴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泪水像断了线的珠链似的唰唰地滚落在衣襟上。他此时内心里仿佛把自己成长所获得的所有成功与收获都归结到了父亲身上。他对记者说:“父亲是我绘画成长的启蒙老师,他是位优秀可敬的诗人,船政后学堂的学子。在我上小学时,父亲就教诲我,要想学好作画,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名讲求贤德的愿为祖国人民做贡献的高尚之人,否则是不会做好画的。”因为他是诗人,他还对我说过:“学画要懂古诗,很多古诗中都蕴藏着画,要以诗入画,追求诗情诗境入画,因为诗中有画。”父亲在陈若晖青少年时期就早已把他的绘画灵魂送进了求真务实和如何学会做人做艺的圣洁殿堂。2006年,父亲临终前嘱托陈若晖:“若晖儿啊!马尾的画家要为马尾船政文化传承发展做贡献。”为了圆梦父亲的嘱托,陈若晖特意选择了一项马尾船政文化历史雕塑创作,领衔完成了马尾船政文化展馆的组雕创作,填补了马尾船政文化历史组雕群雕展馆的空白,告慰了父亲的遗托。说到亲情对他陈若晖绘画人生的重大影响,陈若晖又流下了第二次泪水对记者说:“我大哥陈若瑟也是我绘画艺术人生的亦兄亦友,他因病早逝对我的打击很大,我为失去了我敬仰的志同道合的美术事业的合作者和引领者而悲痛万分。我大哥对艺术是虔诚的,他常教导我做画创作要根扎于现实生活,写生是提升绘画创作水平的最直接的源泉。而后,父兄这些留给我的令人难以忘却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始终引领着我绘画追梦成长成才。”

  1995年的全国首次美术界“破冰之旅”——“台湾海峡西岸行”赴台湾美术写生联展创作交流活动,是陈若晖绘画人生经历中难忘第二件大事。面对记者,陈若晖回望往事,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大门:“我是在海边上长大的,我对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海舒展了我的胸襟,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净化了我的心灵。1995年,我曾率团赴台湾宝岛之行,在我由北到南的长长的海岸线上‘穿行’时,多见惊涛拍岸,千年古石鹭鸟从容其上,自由自在,我是海的儿子向往海的精神。”他组织大陆福建美术艺术家团队去台湾开展我国两岸文化交流史上著名的“台湾海峡西岸行”美术交流写生采访活动及台北美术联展活动。这一活动实施打响后,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高潮迭起,并在中外引起了强烈的积极反响,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等数十家媒体均把新闻焦点对准了这一项活动。紧接着,陈若晖又邀请了台湾艺术界名家名人,包括女作家李昂、画家江明贤、李文汉、黄启龙等来闽交流访问,不久,陈若晖高潮叠起,他又组织了阵容强大的“福建青年文化艺术交流访问团”,其中有中国著名山水画家林容生、福建师大美术学院院长、博导李豫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书法家陈章汉、中国当代美术评论家书法家林公翔、国际诗人舒婷等福建文学艺术界杰出青年20人成功地踏上台湾宝岛进行艺术界人士的文化交流活动。与其说陈若晖是位中国当代人民喜爱的著名画家、青年艺术家的组织引领者,倒不如说他是两岸文化交流史上一位杰出的大胆尝试“破冰之旅”的先行者,他率团赴台进行两岸文化交流之壮举可堪称为两岸人民渴望文化交流往来的时代最强音。他的名字将永久载入两岸文化交流史册。

  2013年12月和2014年10月分别参与策划并组织配合开展了“丝绸之路与闽疆文化交流”活动是陈若晖艺术生涯中难忘的第三件大事。这是陈若晖两次参与策划并配合组团去新疆开展福建美术家与新疆美术艺术家进行美展作品交流的西行之旅活动,也是开启了闽疆两地文化交流史上的新篇章。这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和强化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政治意义。陈若晖告诉记者,这两次“赴新疆文化交流行”活动硕果累累,共有闽疆两地35名画家参展、捐拍了近百件美术作品交流,其中陈若晖的4尺斗方山水画《重走丝绸古道》以5万元高价捐拍成功,4尺斗方花鸟画《牡丹真国色》以4万元捐拍成功,捐拍的9万元善款被投入公益事业,为捐拍筹款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

  陈若晖是一位中国当代画坛杰出的令人尊崇而德高望重的重量级著名老画家,他早期的绘画艺术成名之作是1973年从事历史画创作时创作的《剪掉髻子当红军》、《回归雁》两幅作品,这两幅作品刚被选入福建省美展后当年又被选送入了国展,第二年又有国画《桥》、连环画集《深山情敌》也入了国展,从此,陈若晖的画作入国展接二连三,1980年创作的油画《家乡茶》等多幅佳作被选入国展。1982年,辉煌的绘画艺术成就把他推进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艺术殿堂。后期他一直先后担任《福建青年》杂志社美编、总编办主任、美编宝主任、编委、副总编、社长、编审等职,从事着美术创作和杂志社的领导工作。翻开陈若晖的绘画档案目录集,让记者清晰夺目地看到了他的绘画艺术成就:1983年以来,陈若晖有10余幅美术精品名作被选入国展或入编《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美术》等美术专业杂志,或入展并被收藏闽、港、台、澳。除此之外,陈若晖还创作出版了《陈若晖画集》、《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陈若晖专辑》、《陈若晖扇画艺术专辑》、《陈若晖翰墨花鸟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精品选陈若晖专辑》等。

  走进陈若晖的绘画工作室,记者被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包围着,房里有两间他个人的美术创作室,从两个画台上那浸满墨汁或水彩色汁的老旧台布中可以寻踪到陈若晖历经苍桑的数十年的练功印记,这就是他日夜创作追梦的艺术“天地”。

  记者在陈若晖画室里详阅了他的数本画集,纵观细研陈若晖的绘画艺术人生成就,首先令记者感受到了蕴含在他内心深处的绘画精神,而这一精神始终伴随他数十年坚守不弃着的绘画事业,那就是他把做好“人品”和“画品”这一旗帜做为人生的绘画精神而成功地扛旗走到了今天。他认为,绘画艺术成就与其他艺术同样都与创艺者本人的人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一位艺术家在社会群体中为人的人品不好,那么他的艺术创作便暗然淡漠,失价断流;反之,人品和画品同为时代崇尚,他的绘画作品随名永存。正像陈若晖所悟:“品正则画正,这是画家追梦成才的基本素养。”这也正是陈若晖绘画精神的灵魂之所在。这也不难从他的绘画人生经历中查证出他的这一光彩照人的绘画精神。

  陈若晖的绘画艺术继承或发挥了中国古代南齐美术评论家谢赫著作中的“六法”画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表现了陈若晖对绘画对象内在精神或对客体的情感和感受,并通过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摹写等来深刻领悟或体现“六法”画论精神。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评价陈若晖美术创作时这样说道:“陈若晖先是潜心近代传统,研习形象塑造上意境营造的基本法则,当他尝试以水墨为本,兼以泼彩、破彩、重彩等技巧时,他打破了法则与程序的束缚,使作品富有笔意率性、韵律变化丰富的强烈形式感。达到了境界清新、意趣别致、墨色华滋的一家特色。他在画面里向往自然与心境的统一。水色迷蒙的月下津渡、云气蒸腾的深山飞瀑、紫暮浸染的峰峦重嶂……都是他心系自然的写照。可以说他的画是一种逸兴的流露,逸兴所至,画为心声,述己之怀,也感染于人。”

  记者认为陈若晖的绘画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源”和“三韵”。“三源”即是源古、源道、源物;“三韵”即是具有美韵、心韵、情韵的艺术特性。

  “三源”主要体现出陈若晖绘画艺术成就或精品名作产生的基础性的源流内质,或绘画作品的源传。“三源”中源古、源道、源物中的源古,就是陈若晖的绘画作品中无不透射出我国古代传统画艺的痕迹,从他的山水画创作中,是在潜心古、近、现代传统名家画作研习上吸取营养,并吸取西方古典画派与现代艺术观念的优质传统,在中西传统结合的边缘艺术中探寻当代画家新的艺术个性。“源道”就是陈若晖的作画风格是有着自己的道法和传统的道法相结合,他是在传统绘画道法的基础上突破独创出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自我道法,这种绘画道法的绘画思想风格体系贯穿于他的绘画作品变化发展之中。他强调画家作画要有诗意,要按绘画规则来做,但不是简单的模拟传统,要在概念中发挥自我的独立思考,去孕育和寻求个性特征。“源物”就是绘画创作要源于客观自然实体,源于生活实际,而且要做到源于生活、写生体验生活、感悟灵感于生活,使作品具有高于生活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审美个性。从他的人生绘画经历中,不难寻找出他体验大自然、体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的绘画中的生活影子。

  陈若晖绘画艺术特征的另一内容就是“三韵”中的“美韵、心韵、情韵”。“美韵”是陈若晖绘画富有个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和内容。他的绘画美韵是高超并振撼心灵的绘画艺术。从他获奖入展的绘画精品和画集中,记者被他的油画、中国画、水粉画、装饰画、连环画所吸引并陶醉,他运笔用墨具有点染意境的美感,水墨、色彩、线条、光影、秩序、构图、时空共筑构成画面艺术表现的交响曲,细细品赏其画作具有浓淡相宜、枯湿相映、翰畅磅礴、空灵飘逸、清幽欲出、鲜活震撼的审美情趣,并折射出浓郁的心灵感应的生活气息。正如陈若晖所体味的:“绘画是创造视觉审美的艺术,不论是画家在笔墨、工具、形式上怎样运用,都要坚守自我构成的富有特色的笔墨表现内容,而这种表现与创作就是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元素来表达抽象的理念与物像,以及诗一般的画家的寓意,给读者以美感享受。”“心韵”是指陈若晖通过画作来表现心境。画作是画家心迹的反照,是心灵感受的创造表现,也往往是委婉含蓄地表现画家内心的精神家园,更是画家题材选取与表现的直接“造访”。所以,陈若晖的“心韵”造就了成百上千幅不同题材心韵画作,把主体意识的创作观与心韵创作观艺术手法相结合,具有绘画作品题材的心韵美。譬如他今年创作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和他早期创作的《老屋》、《春》、《帆影》、《暮归》、《海边》等都反映出他创作的心境心韵。“情韵”即是他的画作直接或间接地透露出他赋予作品的内心情感,这种情感韵味首先是画家被现实物质世界所感动,再通过画作传导给读者,赋予作品以生活活力,让画作与心灵对话、与自然对话、与生活对话,表达画家的真情实感而打动撼动读者的心灵世界,形成情与物的审美结合体,具有经久不息的审美情趣。

  陈若晖的“三源”、“三韵”个性特点共同构成了他绘画艺术的独家特色。

  陈若晖在《艺术让人生充实》的翰墨杂谈中说道:”我认为,如果将艺术仅仅理解为涂涂抹抹的‘操作’,那是肤浅的。艺术对于艺术家而言,是一种生命创造的外化和折射。当外在的巨变,与内心激荡猛烈冲撞时,艺术家变得‘坐立不安’。于是现实被转变感性和意念化的幻象,这种幻象深沉了历史,深沉了艺术家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个人的生存境遇和心理状态,于是艺术产生了。内省的我普遍存在于艺术家的作品之中,一种冷静和智慧的品格充满其中,成为一种带有十分个性化倾向的艺术观念。但作品并不等于艺术作品是一种具体的‘实在’,而艺术是一种观念,一种个体的生存状态,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无言的心路。”陈若晖就是凭借着他对艺术的如此理解支撑他数十年在追梦绘画艺术道路上走到如今……

  记者 马永凯 文/图

  (作者为当代书画名家评论员、资深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