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人物 >> 正文

处处专注 处处匠

http://www.mwnews.cn  2016-05-06 11:36:43   来源:海峡时报    【字号

  吴玉宝
 
  大国工匠,他们为国家的航空航天、尖端武器事业,为精密机器制造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全国人民敬重。在福建汇海建工集团公司前身马尾建筑生产合作社泥水工队伍里,四十多年前也涌现了一批能工巧匠,在小社开出绚丽的工匠之花。
 
  能工巧匠
 
  学好技术、精益求精,是上世纪末马尾建筑社工人的风气。能干绝活的,是企业的品牌。老师傅陶孟秋,能用乱毛石砌十几米高、几十米长的驳岸,墙面像一张纸一样平整,强台风洪水冲不垮。青工倪兴瑞入社时当粗工,为师傅打下手,他在生产中学习师傅操作手艺,工余时间别人休息他在干,靠着自己聪明天赋,把陶孟秋老师傅的砌石技术学到手,成为社内砌石、砌砖、粉刷一流的技工。老师傅欧昌昌,精通炉灶砌筑技术,闻名马尾。他为快安糖厂砌的谷糠灶,可以把14口锅的水烧开。
 
  子承父业好学艺。1978年因父亲退休补员的任建忠、李兴,遗传了当泥水工父亲的基因,砌砖、粉刷又快又合标准。1981年双双参加省、市建筑青工比赛,任建忠取得福州市抹灰第1名、省第2名,获省建筑工程局颁发的技术能手称号,李兴取得福州市砌砖第3名,获市技术能手称号。

  泥水三强
 
  雕琢很高雅。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青工魏亮、周守煌、林成海,就是用雕琢精神把泥水活搞活,被称为建筑社的“泥水三强”。当时建房材料以砖为主,魏亮把一块砖头放在灰浆上可以像摇船一样灵活自如,真正做到了手到、心到、神到。他们能做到砌的3米高墙面上下垂直偏差不超过1毫米,墙面凹凸用2米尺靠上去不超过1毫米。在当时没有仪器情况下全靠平时练就的眼力、手势完成的。他们砌的砖墙横、竖缝均匀整齐,人人看了都觉得很养眼。他们的高尖技术,让其他青工感到羡慕,大家争学技术,不甘落后,带动了青工学习技术热潮。
 
  经过锻炼和自学,林成海、魏亮先后提到公司管理岗位和领导班子里。林成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负责马尾旧镇十万平方米旧屋区改造项目和江滨路马尾段及高架桥施工任务。
 
  创优队长
 
  敬重之心、敬业之诚,是郑春俤  对待工作的态度。1971年,亭江镇洪塘村农民郑春俤,带着一班乡亲,来到马尾建筑社,干起了土方工程。打拼十余年后,也学起了施工管理。他拜技术员为师,对工程质量一丝不苟,始终如一,从不马虎,绝不偷工减料。在九十年代创优质工程中,执着认定要亲自创出优质工程。
 
  严字当头出精品。1992年他施工的马尾区土地局办公楼和建星新村C座2项工程双双被评为福州市优质工程。他在施工马尾区政府长乐路住宅时,为迎接建设部检查,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屋面阀门井、楼梯栏杆、层面隔热层以及单元房室内梁、柱交接处的“三阴三阳”细部施工非常精细,被建设部专家赞为施工“精品”。住在住宅内的区机关干部,对住宅质量至今还赞不绝口。
 
  郑春俤在短短的8年时间内施工了10项工程,其中创出1项部检优工程,5项市优工程,成为公司创优质工程专业户。他也获得福州市第25届劳动模范,1997年获得福建省劳动模范。这是对他倾心奉献建筑业精神的奖励。
 
  技术权威
 
  崇尚专注、脚踏实地,坚持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是陈长宝从泥水工成长为管理者,再到六十、七十的年代当时马尾区建筑业界的技术权威的秘诀。他1952年参加马尾建筑工会之前开京果店,来到建筑业后,在施工中能专心收集工程材料、工时耗用数据,用心总结,在国家没有出台统一的建筑定额前,于1963年编印了《马尾建筑社建筑工程预算手册》,规范了企业管理。
 
  陈长宝订阅各种建筑技术书刊,拜技术人员为师,1973年设计了原马江区武装部办公楼等十余座楼宇,都没有出现技术问题。1982年设计的汇海公司办公楼至今完好使用。1984年因公司邻近单位违建造成该违建房屋裂缝,错怪是汇海公司办公楼设计错误,经当时福州市建筑工程局对双方房屋及技术资料审核、鉴定,市建工局技术科马爱黎科长说,陈长宝设计的办公楼技术数据正确,符合设计规范。这是对他专心岗位、严谨细致精神的最好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