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马尾人的端午习俗

http://www.mwnews.cn  2013-06-06 13:43:48   来源:海峡时报    【字号

  端午俗称“五日节”或“五月节”。因节宴在端午举行,故称“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到龙舟竞渡和吃粽子,以资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马尾地区每年4月后,开始准备,自五月初一起,就进入节日活动。家家户户做粽子,买节货,在门前悬插象征剑和虎的菖蒲艾草,张贴用黄纸印制有普庵佛像的“普庵符”,在室内外洒雄黄酒,在房门、墙壁上写雄黄字。为防妖施毒,午刻还禁止挑水。节中,对小孩多方关照,为其穿绣花肚兜,挂装有樟脑丸的香袋,用雄黄酒抹鼻耳,用菖蒲汤洗身等,为的是避邪、招福、保平安。

  然而,端午日的供祭对象却是祖先,与屈无关,供品有糯米粽,荷叶包和其他肉鱼菜肴,排上拱品后烧香、点烛、放鞭炮。宴席一定要安排在中午。琅岐、亭江一带还有“送节”风俗,已出嫁的女儿要送鱼、肉、蛋、面之类食品孝敬父母,有的也送钱。

  马尾地区多数村古时也盛行划龙舟,旺岐、白鸽浦、君竹、青洲、上下德、六江等村就有龙舟十几艘。他们不仅村与村之间,还和长乐、闽侯邻近的乡村进行龙舟竞渡,出钱多的坐舟艏,燃放鞭炮、挥舞令旗,每只龙舟把舵的人都要精选。服装统一,吃用都是集体的。

  据说,清朝时一次龙舟比赛时,龙舟划到马限山莲花潭时沉没,舟中无一人幸免,从此,马尾中岐停止划龙舟。“文化大革命”中,龙舟竞渡被当作“封、资、修”产物来批判而禁止。龙舟多被毁坏。1979年,才恢复这一传统体育活动。1980年国际龙舟赛曾在马尾举行。

  链 接

  吴越传说

  吴越之地指今江浙一带,是古代农业最为兴盛之地,鱼米之乡、当地民众,世代以种水稻为生,因对时令节气十分关注。农历五月,是夏季中最重要的农忙时节。“端”与“初”同义,“五”与“午”音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亦为“午月”,“初五”也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故也称“端阳”。可见,“端午”的起源最早应与农业生产有关。

  祭祀图腾

  据闻一多先生考诞说:《战国策》中载有吴越百姓多“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遗俗,龙是吴越百姓尊奉的图腾。端午节中最重要的节日项目——竞渡和吃粽子,都与“龙”相关,竞渡用的是龙舟,而粽子投到水里又被蛟龙所窃,故认为端午节应是吴越百姓祭祀图腾的节庆。

  时至今日,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延绵不息,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南北粽子话不同

  北方粽一般用芦苇叶卷为漏斗状,因芦苇细长而窄,常需两、三片相叠才能缚粽。馅料则灌入糯米、粘黄米等,亦可加入枣。一般只有甜素馅,多用红豆沙或小枣做馅,有用粘黄米或其他粘种粮食的封口,用细绳或草丝捆扎(北方传统上用马兰草),作成棱锥正四面体形状,然后用水煮熟,可以热食也可以冷食,具有叶子的清香味。

  南方多以箬叶包粽,也有用芦苇叶者。粽子形状接近三角锥,体积较大。馅料有糯米外加肉、赤豆等,有甜咸荤素各种口味,其中以嘉兴肉粽最为出名。南方粽子的主要类型有肉粽,枣粽,栗子粽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