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清代马尾旧村落地名史话(下)

http://www.mwnews.cn  2015-07-02 10:41:37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林键

  横浦村

  横浦村位于凤山(今称马限山)南麓。该村落西北靠山,东南是一片滩涂,从而得名“横浦”。福州方言“浦”即滩涂的意思。横浦村地名揭示了该村落的原始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关于这个村落的历史记载几乎为零。只因早期当地还没兴起文献记录活动之时,而后兴起的另一种人文活动覆盖了原始信息。从而使这村落的原始地名、原始聚落信息都消失殆尽。

  横浦村始成时间已无从查考,当地也没有保留清代的民居建筑。从自然环境来看该村是水陆交通枢纽毋庸置疑。以“闽县官道”碑为证,横浦村是通往省城闽县的要道。横浦村村口之境社神庙——“凤山寺”在昭忠祠正门斜对面。所谓“凤山”,就是今马限山。凤山寺的历史比昭忠祠更加悠久。

  清代的零星文献从未出现“马限村”和“马限山”的称呼。倒是清同治五年(1866)日意格所绘船政地图,用法文拼写标注着福州方言的“横浦村”位于今称“马限”的位置。而《船政大事记》出现的清代“马限山修建炮台”那是当代人对清代地名的误记。我们不应该用当代地名去改编清代的历史。笔者认为普通话“马限”是对方言“马办”的误读误记。所谓方言“马办”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驻大清帝国福州领事馆马尾办事处”的简称。因为美部会医院(马办医院)在马尾的显赫地位而大大超越了横浦村的使用频率。故此,民间群众口语上“马办”顺理成章地取代“横浦”,成了当地的地名。在方言中,“马”与“办”连读的时候,后面的“办”的声母产生变异。“办”的声母“B”被省略。“马办”先是被方言误读为方言的“马限”,最后又音译误记为普通话的“马限”。

  从此强势的普通话“马限”反而掩盖了弱势的方言“马办”,而成为被广泛书面使用的固定地名。有趣的是,80年代当地人曾经试图通过字面“马限(陷)”以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传说的离奇方式来阐释 “马限(陷)” 地名的产生。然而,玄乎其玄的神话传说是无法解释清楚社会现象的,只有用严谨的逻辑推理的社科方法才能揭开事物表象,达到探取事物本质的目的。

  幔岐村

  幔岐位于“飞凤落阳”地形之外。鸡头山西北麓。这村落既没有大型清代古厝,也无祠堂,只有一座境社神庙——“海潮寺”。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船政当局于海潮寺旁建“左沈二公祠”。聚集于此的基本是终日生活在船上的  民,为:连姓、唐姓、江姓、欧姓。连指的是  民之船体常常并排连起停泊。唐即指水塘。欧即指江上水鸟。  民晾晒渔网于岸边,此地而得名“幔岐”。在这村落中生活的  民姓氏都是根据生活生产环境特征来决定,村落地名就更是如此。在福州方言里“幔”就是普通话“网”的意思。岐就是山麓的意思。可见,“幔岐”地名称呼既真切地反映了当地特殊的人文生活生产方式,也反映了当地的原始的自然地貌特征。

  因幔岐是不起眼的小村落,极少出现在文献记载中。20世纪40年代以后,不懂福州方言的外地人把此村落误读误记为普通话的“网岐”,进而变成“旺岐”沿用至今。当幔岐变成旺岐,就使原始地名蕴含的自然、人文信息遗失了。

  通过探究古代马尾核心区域的自然村地名,我们就更加深刻地领会:地名是人类给地理空间标记的一种符号。原始自然村地名中的“岐”、“浦”,反映出福建特有的华南丘陵地貌和当地村落依山傍水的自然风貌特征,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地的人文特征——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产生活方式。可见每一个地名文字都是地方社会自然、人文信息的缩影。地名见证了各个历史时空中不断延续的地方文脉。只有被误读误记的地名才是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事物。爱国爱乡是历史范畴。一个人若是爱家乡,必定是伴随着愈加了解家乡的历史而爱得愈加深厚的。探索家乡历史是爱家乡的具体表现。热爱家乡,就必须将这承载着地区历史文脉的老地名保存好流传下去。这是当代马尾人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