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文化 >> 正文

航空业先驱——王助事略(一)

http://www.mwnews.cn  2016-08-04 11:37:39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林樱尧

  今年7月,美国波音飞机公司成立一百周年,拟举行系列纪念活动。据悉,纪念首任总工王助也是活动的一个项目。关于王助,由于历史尘封,波音公司文献中,仅记载他是姓王的华裔工程师。王助离开波音回国后,担任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副主任,为开创中国航空工业做出重大贡献。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老一辈航空史研究者发掘出许多有关王助等人的史料, 1986年马尾造船厂纪念建厂120周年时,也收集整理了中国航空业先驱的图片资料,在厂史陈列馆展出。王助等人对中国乃至世界航空发展所做的贡献,由此为世人广知。

  留学欧美  航空硕士

  王助,字禹朋,1893年出生于北京。1900年为避庚子之乱,随家人迁居原籍河北南宫县普济村。12岁小学毕业,时值清朝政府重建海军,扩办海校,王助考入烟台海军水师学堂,成绩突出。1909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并选拔一批海校学生随行赴欧留学,王助以品学兼优入选。在留欧期间,他考入英国阿姆斯特朗工学院,攻读机械工程。王助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成绩优异,1915年取得机械学学位,顺利毕业。

  飞机和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国内北洋军阀闻风而动,即命留英学生转赴美国,学习制造飞机和潜艇。当年9月,王助和巴玉藻、王孝丰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成为该专业第二期学生。这一届学生仅6人,4位为中国留学生。从英国转学而来的巴玉藻、王助,已有深厚的机械学功底,不到一年就修完课程,1916年6月7日取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成为当时美国屈指可数的飞机制造优秀人才,颇受瞩目,还被推举为美国自动机工程学会会员。

  加盟波音  担任总工

  王助的同班同学乔治·魏斯特维尔,毕业后与热衷飞行的木材加工厂商人威廉·波音联手试制水上飞机。魏斯特维尔负责设计,波音则带领工匠负责制作。1916年6月,第一架飞机造出来,在西雅图友联湖进行试飞,美国军方十分关注,希望能得到这一新产品。飞机起飞升空后,出现倾斜而无法纠正,军方甚是失望。首制飞机失利,又逢魏斯特维尔因公他调,波音公司面临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但威廉·波音决心继续奋斗。1916年7月15日,他倾资10万美元,注册了“太平洋航空产品制造公司”,次年4月改名为“波音飞机制造公司。”

  威廉·波音深知,公司要想赢得发展,人才是关键。公司成立,他即聘请王助来厂任职,委以总工程师的重任。王助加盟后,立即着手设计“C型”水上飞机,他苦心孤诣,精心设计,并参与制作,几经改良,这架飞机克服了倾斜缺陷,试飞取得成功。美国军方甚是满意,认为C型飞机具有教练机和水面巡逻艇功能,立即订购50架。波音拿到这笔订单,扭转了经营窘境。王助作为波音公司首任总工,身手不凡,为波音奠立了最初的技术基础。王助这一重大贡献,对波音的后续发展极为重要,因此,有航空史研究者认为,王助也应是波音公司的主要创始人。据说,威廉·波音难忘王助对波音公司的最初贡献,在他垂暮之年,再三叮嘱接班人,不要忘记这位名叫T·Wang的中国工程师。

  马尾创业  功勋卓越

  王助在波音公司取得成功,前途看好,但他立志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1917年11月,他和巴玉藻等人毅然回国,立即投入筹建飞机厂的工作。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创设后,任命巴玉藻为主任,王助、王孝丰、曾诒经为副主任。王孝丰不久后离开,曾诒经负责发动机工程,巴玉藻和王助主持总体飞机设计。旧中国工业落后,马尾飞机工程处条件十分简陋,仅有旧的造船场所和勉强可用的一些加工设备。王助不惮艰辛,满怀激情投入建厂和首制国产飞机的工作中去。

  据老工人回忆,王助作风严谨,不苟言笑,对设计与制作十分讲究。曾诒经在他的回忆录中也这样记述:“王助始终保持纯技术观点,认为能设计制造飞机就足以自豪,至于其他则不为所动。”王助和他的同仁学识卓越,又有留学美国积累的工作经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造出了中国制造的第一架水上飞机,取名“甲型一号”。以此为开端,马尾飞机工程处不断提升造机水平,十年时间内,连续造出了水上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七种型号的15架水上飞机,另外还设计出两架水陆交换起飞的两栖飞机。

  王助作为主要设计人员,不但善于学习这一时期的最新世界航空技术,还善于创新。其中制造的鱼雷轰炸机,具有变型功能,可改装为载客飞机,载客量达到6人。

  1924年,王助和巴玉藻联手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座供水上飞机使用的“浮动飞机库”在上海江南造船所制作完成,解决了水上飞机停泊和维修的难题。浮动飞机库不仅解决了水上飞机驻泊问题,还可作为水上客运飞机的码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离开马尾后,王助在新型飞机研制中,继续推动技术进步。他设计了陆机尾部小轮装置,改善了飞机起飞和着陆的稳定性,这一重大改进,推广到国外,国外航空界将该种飞机尾轮,称为“王助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