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时时勤磨拭 勿使染“尘埃”

——记福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肖维军

http://www.mwnews.cn  2016-05-26 15:45:51   来源:海峡时报    【字号

  本报记者 吴巧蓉 许琳晶

  1994年进入福光至今,22年里,福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肖维军开发设计了500多个新品,肖维军技术团队为神州、天宫、嫦娥等航天工程提供了多款性能优良的空间观察镜、望远光电镜头。福光的22个年头,是肖维军与“镜头”不断“磨合”的时光,8000多个日子连点成线成了他专注“镜头”的时间年轮,一个个“出镜”的日子记载着他对光学镜头设计的热情,绘成了他而今珍惜且满足的“出镜生活”。

  创新,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和突破

  “创新,其实就是花时间沉下去,一点一滴的积累,加上自己的思考,一点一滴的突破,不断地完善。”在肖维军看来,创新并不是一时脑袋的灵光一闪,而是经验累积后的“多想一想”、“再改进一点”。

  22年的镜头设计、研发经历中,最让肖维军记忆深刻的是2014年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近地空间目标监视光电望远镜阵”。

  “2007年,我们刚接到这个项目时国际上已经不做大口径透射镜头了,这个项目镜头口径达30cm,相对孔径达到1:0.8,要攻克的难关太多了,所以一开始论证时都不被看好。”肖维军回忆道,光可行性论证就花了两年时间,“造价、潜在风险评估等评审不下10次,每次评审完就修改,一点一滴的完善。”

  2009年,“近地空间目标监视光电望远镜阵”第一台样机完成,肖维军带着团队便开始了样机调试。“当时普通镜头调试一天就能完成,可是这个项目突破的东西太多、难度太大,光调试就花了大半年。”调试成功后,肖维军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急着把产品推出去,而是选择了不断的打磨。“团队的每个人把自己负责的各个模块进行了一次次的仿真排查,不断地改进。”

  而这一改进就是5年时间,时间的沉淀和打磨,给了丰厚的回报,2014年,历经7年时光打磨的“近地空间目标监视光电望远镜阵”完成全部批量生产并联试成功,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也为福光公司带来了近亿产值,进一步奠定了福光在国内大镜头领域地位。“30cm大口径的成功也为我们后来承接的中科院创新性50cm大口径镜头打下了基础,新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旧项目的经验积累。”肖维军笑着说道。

  从1994年进入福光数码,22年里肖维军交出了沉甸甸的成绩单:省科技三等奖5项,市科技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发明专利30多项、实现新型专利40多项……一个个奖励与发明背后是不断的创新和突破;肖维军主导的多个项目列入国家创新基金、省市科技项目,开发新品累积达500多个。

  “热爱,让我越走越好”

  谈起为何执着光学镜头这个领域、又是什么让他在这个领域越做越好时,肖维军笑答“热爱”。正是因为对光学的热爱让他耐住性子、沉下心去一个个攻克研发难关,正是这份热爱让他对光学镜头有了多一点的“思考”,正是这份热爱让他成为了“22年无年休”的全国劳模。

  1994年,大学毕业进入福光的肖维军只是车间里的一个实习生,打下手、跟着老师傅学书本上没有的操作,如同现在许多车间里的普工。而对光学满腔赤诚的肖维军抓住了这一年的实习生时间拼命的汲取着知识:问老师傅,看以前的设计图纸,翻看日本镜头设计方面的书籍……不断的丰富着对光学镜头的初期积累。

  1995年,因为一个新项目的立项,肖维军进入了公司技术部,并由此开始了他的镜头设计生涯。当时,国内多点变焦镜头几乎属于空白,肖维军和同事们接过了设计“3.5cm到8cm”的多点变焦镜头。“当时在镜头设计领域日本最为成熟,但是他们也没有做过这个;国内更是没有先例,这个要怎么设计,大家犯糊涂了,于是开始学日本,研究了日本当时最新、最经典的几个镜头,不断摸索。”最终研制成功,这款产品也成为了福光目前销售时间最长的产品,在十几年里销量不断。开创了小尺寸的变焦镜头。当时很多场合使用的都是定焦镜头市场,福光的镜头取代定焦与早期大的变焦镜头更简易更便宜。

  而今22年已过,肖维军已是福光公司总工程师,他对光学镜头的热情越加热烈,镜头设计也成为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65天,除非有特殊事情,否则哪怕是大年三十,肖维军的工作电脑也一直都是开着的。

  “我热爱光学,我们需要满足感,不论前期设计研制在外人看来多么枯燥,每次‘出镜’的都能带来的浓浓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