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首笔跨境业务出单
在线下单支付,海产品交易如网购一样便捷
http://www.mwnews.cn 2015-07-01 08:57:54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记者卓文俊/文黄立新/摄通讯员王彦林颖
像网购一样和外商买卖大宗渔获,用的还是人民币。这事在福州马尾实现了!
中国首家也是唯一面向海外的海产品交易所——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于6月9日完成第一笔跨境交易,首次实现我国海产品跨境交易的“线上交易、线下交收、人民币结算”。
“三文鱼、秋刀鱼、阿根廷鱿鱼……”昨日,在海交所交易大厅,四面环绕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报着正在挂单交易的海产品。同样的信息在海交所电子交易平台同步显示,等待买家的点击。
“成为会员后,整个交易流程和网购一样方便,可在线下单、支付。海交所作为第三方暂管货物和货款,货物交收确认后,放款完成交易。”海交所总经理左涛介绍,通过“线上交易、线下交收、人民币结算”,海交所打造的“互联网+交易所+电商”新模式,将生产商、金融机构、个人投资者和贸易商聚集在一起,形成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海产品交易平台。
左涛介绍,首笔跨境业务交易双方为福建安信(境内)公司与建通国际(香港)公司,交易金额267422元人民币,交易现货为产自越南的25吨巴沙鱼柳。此次交易采用的是“跨境+跨行”及资金第三方存管的综合模式:福建安信与海交所在平安银行结算专户进行三方签约,建通国际通过开立中行NRA账户与海交所在中国银行结算专户进行三方签约。
“首笔跨境交易的意义主要在于探索突破。”事实上,由于无先例可循,海交所自2014年5月18日揭牌以来,迈出的每一步都在摸索中前进。
去年11月2日,海交所正式上线试营业,初步构建起交易体系。今年2月,人行福州支行印发海交所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的管理规定和服务方案,打通了跨境本外币结汇渠道。3月16日,首批会员入市。目前,海交所已吸纳会员企业70余家,其中境外会员5家,可实现11大品类海产品的线上交易。
据了解,商务部日前已原则同意将水产品列入“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内容,支持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建设,并扩大ECFA项下台湾水产品减免税清单。
左涛表示,下一步海交所将借此积极展开境内外的推广工作,并继续完善跨境交易模式。作为“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的桥头堡,海交所将争取5年内打造成为东盟海产品进出口的第一门户,年交易量预计可达1000亿元,其中九成以上跨境交易以人民币结算;长远目标是形成以人民币结算的国际海产品市场价格体系,获得区域性的海产品定价权。
记者手记
为开路先锋叫好
海交所是新生事物,走的海产品“线上交易、线下交收、人民币结算”路子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
开路不易。一年多来,记者多次采访时询问进展,常得到“尚未启用”“正在测试”等类似答复。细问之下方知,由于无先例可循,海交所事无巨细都需从零开始,因此进度稍显缓慢。上至政策的突破、争取和落地,下至机构设置、人才引进、交易规则的创立、检验标准的建立、交易流程的设置等等,这条路上,坎坷不少,多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前人开路后人行。海交所建起了标准、搭建了平台,设置了规则,为中国争取国际海产品话语权打下了基础。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中,这样的开路先锋值得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