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名宿欧阳良:从马尾走出的船政学子
http://www.mwnews.cn 2016-06-28 22:25:07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本报记者 林颖
关于欧阳良的故事,早在47年就已经埋下了长长的注脚:
14岁离开家乡琅岐投奔海军,20岁随波至台湾,直到双鬓斑白才得以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这位台湾“老将军”现年87岁高龄,荣誉了一辈子,思念了一辈子。现如今,他重回“原点”,以船政学子的身份力促居住在台湾的学子们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捐献船政文物和资料,身体力行地为船政文化的建设宣传“奔走相告”。
一
与欧阳先生的这通跨越海峡的电话是在洒满阳光的周末午后,一阵寒暄后,他的话匣子便向我这个“小老乡”打开了。
“我出生在海军世家,堂兄欧阳晋是解放军少将,曾在重庆舰服役;外祖父梁训颖是江南造船厂材料课上校课长;曾外祖的父亲梁祖勋曾在马江海战中捐躯。这场海战中,我母亲的家族有40人参战,39人壮烈殉国。”1943年,抗战的硝烟在琅岐这座海岛上弥漫,彼时,14岁的欧阳良毅然放弃了在福州一中念书的机会,报考了马尾海校,“因为担心报考不上,我用了两个名字报考,分别由外祖父和堂哥欧阳晋担保选送,最终‘欧阳良’考上了。”电话那头,纵是回忆过往,先生的笑意依旧。
幼小的欧阳良背上行囊离乡,离别时的地方是亭江,壮志满满的身影后是双亲望不到头的眷恋。“谁曾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啊!待我61岁归家,只剩一座坟冢供我凭吊,这也成为了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先生连叹几声,“我是家中独子,我的父母对我报考海校的事却从没有一点异议,他们非常伟大。”
时至今日,为了纪念家族出了两位将军,在琅岐镇东岐村的欧阳祠堂里,一块“昆仲两将军”的牌匾高悬祠堂内,还在诉说着欧阳晋、欧阳良两位将军的爱国事迹。
二
1943年底,因为马尾海校几经变迁成了贵州桐梓海校。桐梓海校的学生从全国各地会聚到贫困的山沟里,虽然没有炮声和硝烟,却在培育并磨炼学子报效国家、驱逐日本侵略者及捍卫海疆的热血、决心及意志。
“到学校后根本没有时间想家,训练紧张、考核严格,原本70多人的班级到毕业时只剩22人,不用功即被开除。那时,我连一封信都没寄回家。”虽然抱有今生最大的遗憾,但欧阳良最不遗憾的也是这段时光,从学习到为人处世,在此后的70余年他都深受海校教育的影响。
欧阳先生心里最感激的是当时学校的训育主任、副司令官邓兆祥将军。“贵州山区的冬天非常寒冷,那时我们的学员会跑到厨房偷热水使用。一天清晨,邓将军把大家都召集起来,让勤务兵打了一盆冷水在我们面前洗头,因为天气冷,洗得头顶都冒烟了。老师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我们从此就严守纪律。”
七年后,欧阳先生顺利成为了海军军官学校39届毕业生。
1949年后,欧阳先生随波留在台湾,两岸阻隔的几十年间,他化思念为工作的动力,在这期间,先生先后担任永丰军舰(中山舰的前称)和东海舰(中正舰的前称)的舰长,还远赴美国接收了“汉阳号”、“南阳号”两艘军舰。
“军舰上的生活枯燥,但至少过得愉快,因为在带兵的过程中,我时刻谨记邓兆祥将军的带兵原则,有困难事我会挺身而出,在职几十年手下的许多士兵都非常拥戴我。”先生笑道。
三
1990年底,两岸解开“警戒线”,得知消息的欧阳先生立即收拾行李,于1991年元月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琅岐。这一次回乡,他第一次去到了船政文化博物馆,“第一次去时馆内没有什么可看,往后每一年回家探亲,我也都还会去看看,展品和资料一次比一次丰富,也因为如此,我与博物馆馆长吴登峰建立起了长久的联系。”
为了让博物馆内的展品更丰富,欧阳先生在台湾奔走相告,把自己参与编写的海军教育140年的书籍第一时间寄送给了船政文化博物馆;他还把抗战时海军在水雷战作战中遗留的资料等收集整理,捐给博物馆……船政文化博物馆馆长吴登峰回忆道:“老先生不仅自己捐了文物和资料,见到自己的老同事时还经常劝他们一同参与,非常令人感动。”如今,在船政文化博物馆内展出的70%的文物和资料都来自台湾海军名宿们的捐赠。
这些事在欧阳先生看来,都是一个船政学子应该为故乡所做的贡献。“两岸中断联系几十年,因为船政文化重新连接起来,非常不容易,”电话那头,先生的语气即骄傲又感慨,“作为一名老海军,我要做的是让这段历史、这段文化传承下去,让年轻一代的海军了解船政精神的坚守不懈,让船政精神继往开来,感染一代又一代的海军将士。”
这通跨越海峡的电话临近尾声,先生还有些许眷恋,他回忆起几年前两岸海军们携手拜谒马江海战烈士的情景,“很好,很好,两岸就应如此携手,把船政文化和船政精神一起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