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潜移默化有力量,医德传承在心间

http://www.mwnews.cn  2016-12-18 17:54:48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记者 林沁馨 林颖 郭颖

走进亭江亭头林如高中医骨伤科诊所,任窗外车马绝尘飞扬,屋内的林熙健依旧案牍劳形,曾祖林如高行医传世,林熙健则用20年的坚守换初心不改。一个以“医道万千,唯德最重”为训的医学世家,六代传承背后的故事便在喧嚣寂静的午后徐徐道来……

传承仁心,行医为民

为何在亭江设立诊所?面对笔者的疑惑,林熙健答道:“最早在亭江设点,是为了方便亭江、琅岐一带的病人治疗,免于来回奔波的同时让病人得到及时治疗。慢慢地治病的人越来越多,这也由原先的站点发展成诊所,不知不觉这个诊所也开了20多年。”

行医20余载,时间的指针转了一圈又一圈,不变的是那颗救死扶伤的仁爱之心。家住亭江年近70岁依靠卖菜营生的陈国兴(化名)提到林熙健,混沌的眼里泛出盈盈光亮,“我当时骨折了,如果做手术要花一万多,我怎么负担得起啊,幸好是林医生帮了我们一家,还不收我任何诊疗费用,最后花了1000多药费,把伤养好。”林熙健回忆道:“陈大爷身上担子重,因为儿子身体不好,他年纪这么大了还要支撑家里的生活,治疗的时候连连交代我‘医生,只要不疼就行’,看得我于心不忍,既然不动手术,那就配合中西药让他慢慢休养,3个月看到他复原,我真的打心里为他高兴。”

当治病救人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林熙健的行医之路也越走越远。“其实没有准确何时行医的概念,我从小就在学,不论是曾祖父、祖父或是父亲,在诊疗时,我们都会在一旁观看。看病时,长辈总是一副严肃状,我们也不敢丝毫怠慢。也许是耳濡目染的关系,自小以来医生便是我的梦想。”林熙健回忆道,“记得小时候放暑假,我们常陪父亲去长乐、连江一带为病人看病,回城时,车上总有满满的瓜果,这都是好客的病人表达谢意的方式。”

榜样力量,照亮内心

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林熙健仁心恒德离不开家学渊源的熏陶。“我们是医学世家,6代都在行医。在我的印象里曾祖父林如高特别的慈爱,对病人也很好。记得有一个长乐的依铿嫂,因为上山砍柴摔到了悬崖下面,造成粉碎性骨折,当时的医疗还没现在这么普遍,曾祖父见依铿嫂经济不宽裕,无法承担住院的费用,就将她接到了家里来,一面帮她治病,一面让家人照顾她生活。个把月后,病人痊愈了,曾祖父还特地划船将她送回长乐,而且不收分文费用。”林如高指了指林氏四代同堂的合影说道,“曾祖父到98岁还在行医,其实像这样无偿救助病人的例子还有很多,曾祖父的言行也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时代在变迁,医疗在改进,对于行医之学林熙健也有自己的思考,“现在的看病不像曾祖父那个时候,单纯地只依靠中药治疗,现在也要配合西医药品,能够更快地帮助病人复原。”对于处理医患关系,与前人相比,林熙健更多了份理性,“曾祖父那是时代,医患关系是非常缓和的,患者是百分百相信医生。现在不同了,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我还是主张理性地为病人分析病情,尽我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

当职业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林熙健的言语间更多了分感恩:“因为我们世代行医,相比较其他毕业后改行的同学,家庭给我的提供了很棒的平台,我很幸运,同时我也很庆幸能够在行医救人的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