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头条新闻 >> 正文

船政老人陈道章19日凌晨辞世

去世前还关心弘扬船政文化

http://www.mwnews.cn  2015-06-19 17:59:46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6月19日凌晨四点,船政老人陈道章在福州市二医院因病去世,享年93岁。陈道章先生一生专注研究船政历史,弘扬船政文化,出版科学、文史著作共15种,发表论文及杂文150多篇,他笔下的的著作成为后代研究船政的珍贵历史资料,被当地史学界称作“马尾历史的活化石”。

  2014年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曾说道:“我做了一辈子船政研究,直到写不动了,才放下笔来。当年我投身研究船政文化时,身边还有许多反对的声音,如今当年的反对者都成了支持者,这就是船政文化的魅力!”

  去世前听到船政消息欣然一笑

  6月19日上午10点,马尾船政文化研究者林樱尧接到道章先生外甥女的电话称:“凌晨四点,他走得安详,终于脱离病痛的折磨,上午遗体已经火化。”在回忆先生的一生时,林樱尧难掩悲痛:“他是我的恩师,1985年我结识先生,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不要去向当官,也不要想发财,好好地为马尾地区的文史做一些事情吧。’当时我还悟不透,我不是马尾人,为什么要做潜心做这样的研究?”但此后,林樱尧跟着陈道章做研究,一直坚持到现在。

  “去年先生肺部感染,身体每况愈下。我与他感情很深,所以经常去医院看望。”在道章先生的手机里,林樱尧的手机号码被拨出去甚多,“一有空,他就给我打电话,住在ICU病房时,先生身体虚弱,但当我和他说马尾区要举办各种船政宣传活动时,他便会心一笑。他是船政文化的守望者,船政文化能被更多人所了解,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

  道章先生病中,在马江海战纪念馆工作十余年的王晓芹经常去家中探望。“每次我们去,他都很高兴,虽然嘴上说着怕影响我们的时间,但又微笑着细细听我们讲馆里的事。”王晓芹一直认为,没有道章先生,或许就没有如今生机勃勃的船政文化。“先生奔波宣传船政文化时许多人不理解,也泼过冷水,认为马尾只剩下一个旧船厂还有什么可研究,但他始终坚持,让大家知道这个船政故里走出了一批改变中国近代历史的船政先贤,也诞生了许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教育制度。”

  2014年,正值甲申中法马江海战130周年,生于斯,长于斯,道章先生尤其对马江海战的缘起、经过、余响多有闻说。他曾对本报记者感慨道:“十年前,我以日志形式编撰《中法马江海战日志》,把这场海战的来龙去脉逐一厘清,用史实说话,纪念海战先烈;十年后,让人欣慰的是,纪念变成了‘公祭’,更多人将了解、正视这段悲壮的历史,历史应该被铭记。”

   研究船政数十载 执着热忱令人动容

  陈道章先生1923年5月25日出生于马尾罗星塔,1942年毕业于马尾勤工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机械科,1948年毕业于协和大学化学系。曾任福州市科协副主席、马尾区政协副主席。

  几十多年来,道章先生执着地研究考证船政历史,哪怕是很细微的史料他都会认真收集,他力图要完整地勾勒出船政的发展轨迹,反映反映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科技等等在内的船政非凡的历程。

  2004年9月,道章先生编著的《中法马江海战日志》面世,当时拿到校阅书稿的林樱尧感动万分。“手稿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写这本书时他右臂疾痛,不能握笔,索性就改用左手写作,一字一句几乎是画出来的。”这册书十多万字,是从数百万字的收藏史料中“抠”出来的。出稿形成后,当时已经年逾八旬的道章先生反复校核,一而再再而三,常常夜以继日。

  “做船政研究的他不固执,有些史料因为当时收集时不全面,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立不住脚,当新的史料被发现时,我也时常更正先生之前所写的文章,但他从不介意,认为做史学不能‘一家之言’,应该尊重史实。”林樱尧说,道章先生住院时,自己曾向恩师提及需要一本《马尾——中国之最》的书籍做资料,病重的道章先生立即让家人回家找到自己收藏的20册该书,一并交予林樱尧,“把书交给我后,他才放心。如今我也参与研究船政文化30年,我终于在这一年年的研究中,明白了当初他让我沉下心研究船政文化的初心。”

  1999年,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当时名叫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的朱寿榕结识了年届76岁的道章先生。“我非常钦佩道章先生,认识他时他已经年老,身体也大不如前,但每当大家前去拜访请教他关于船政文化的相关知识,他都很乐意告诉我们,有时候还会在家中的书堆里找出对研究船政文化有帮助的书籍让我们带回馆里。”道章先生曾说,只要事关船政,他都会不遗余力地继续坚持宣传,“他的奉献精神打动了所有现在的‘船政人’。”

  2012年,道章先生将自己毕生所著、收藏的书稿、书籍、奖状、奖章等2000余件无偿捐献给马尾区档案馆。曾多次登门拜访道章先生的区档案局保管利用科科长郑珂告诉记者,道章先生非常乐意捐献,每次登门拜访,他都会事先准备好资料好让工作人员带回馆里,“他的收藏对后代了解马尾、研究船政有非常大的帮助,我相信后人也能从他捐献的这些资料中读懂一个老人对家乡文化的热忱。”

  本报记者 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