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登峰:跨越海峡的船政“亲情”
http://www.mwnews.cn 2016-06-21 23:56:46 来源:海峡时报 【字号 大 中 小】
本报记者 林颖 郭颖
“这样一个百年文化从不会‘过时’,它历久弥新,无论过多久都会留存在人们心底。”——吴登峰(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馆长)
吴登峰的办公室书柜里,有一张用玻璃相框完好保存的特殊照片,照片里是一位身穿海军军服的老人,他是台湾海军上将欧阳良。照片摆放在书柜的正中央,即便五年过去了,吴登峰却还记得老人赠送照片的情景:“这不仅是一位船政老校友的信任,更是一段跨越海峡的船政‘亲情’。”
2005年,吴登峰从区文体局调至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任馆长,转眼的11年光阴里,吴登峰以船政博物馆为载体,协助促成了两岸船政文化的数次沟通交流,让无数像欧阳良一样的船政“老校友”和船政后裔们找到了海峡对岸的“家”,为福建船政与台湾镌刻下了一段段“血脉故事”。
两次赴台办展 情到深处的赤诚
这是吴登峰在船政文化博物馆工作的第11年,多年来,许多与船政相关的“第一次”几乎都在这个马限山下的博物馆发生,并在她的参与和见证下蔓延成佳话。
2009年末,福州市台办提出要在台湾办设船政展,但是办展需要先与台湾方面沟通,大家却一直苦于没有突破口。2010年,马尾海校航海11届毕业生、高雄海军军官学校36班学员、原台湾海军“中将”郑本基回福建省亲,专程来到船政文化博物馆参观,吴登峰得知后喜上眉梢。她立即找到郑本基,向他和盘托出希望在台湾长荣海事博物馆办福建船政展的想法,想请郑老先生牵线搭桥。
话音未落,这位80多岁的老先生立即爽快答应,随即帮忙着为两岸博物馆“穿针引线”。双方的馆长对话也进行得相对顺利,最后大家达成共识,联名举办名为“福建船政———清末自强运动的先驱”展,希望能通过这次展览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为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尽一份力量。
2010年12月,正逢一个寒冬,但这场首次在台湾“露面”的船政展却异常轰动,200多名船政老校友和在台的船政后裔自发前来,台湾海军名宿叶昌桐先生的一句话甚至让吴登峰红了眼眶:“参观这个展览,我就像学生回到母校一样,非常地眷恋与想念……”“老校友们多是台湾海军高级别的人物,他们带给我的触动是,这样一个百年文化从不会‘过时’,它历久弥新,无论过多久都会留存在人们心底。”吴登峰如是道。
4年后,《纪念沈葆祯抚台140周年——船政与台湾》特展分别在高雄科学工艺馆和台北长荣海事博物馆开展,令吴登峰欣喜的是,台湾各界一改被动为主动的参与度。
展览中不仅两岸首次联手提供资料布展,在前期筹备阶段,负责布展的台湾某文化公司总监找到吴登峰,激动地像是大获珍宝:“从未了解过台湾的近代史,直到我通过展览资料了解到沈葆桢,知晓了他对台湾做的贡献,每一段历史都像在叩响心灵,我一定会用心做好展览。”
展览结束后,吴登峰细心地留下了观展民众写的留言,“有一天,这些留言也会出现在我们的展馆里,它们是两岸关系融合的见证。”
道不尽的亲情
如果岁月能将光阴的故事“制”成一部书,书中一定收录着吴登峰与台湾老校友们一点一滴的温情故事,恰是吴登峰友善与真诚的对待,让福建船政走进台湾有了更暖心的注脚。
吴登峰一直有一个习惯,逢年过节便要给居住在台湾的船政老校友欧阳良、倪行祺、郑本基等老先生们打电话问候,有时工作忙碌没来得及联系,海峡那头自动就拨来电话,“我们就像家人一样亲,老人们思乡情切,听说我是福州人,便要求着用福州话聊天。”吴登峰笑道,“我们只要到台湾,就会给老人们捎点福州的燕皮。”
有着细腻心思的吴登峰赢得了许多老校友们的信任和爱护。2010年3月,91岁的台湾海军名宿倪行祺坐着轮椅专程来到马尾,向博物馆捐献了包括老照片、任命书等在内的30件海军文物及资料。
这是老人61年后首次回到马尾,他将带来的文物捐给博物馆,并详尽介绍。最后,他笑着说:“我心安了。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福州办好船政文化博物馆,因为这是为中国留住一段自强不息的历史。”虽常年坐在轮椅上,但他心怀船政,之后还动员了众多台湾海军宿将捐献文物。
船政创办150年,在这条时间长河里,吴登峰用11年时间把两岸联系得越加紧密。如今,在船政文化博物馆里有70%的文物和资料都来自台湾海军名宿的捐赠,她说,“船政不仅是一段历史,还是一事一物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