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mwnews@sina.com
设为首页 点击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 马尾新闻网 >> 本地要闻 >> 正文

“琅岐红蟳”申报地理标志商标

http://www.mwnews.cn  2014-03-13 09:36:26   来源:马尾新闻网    【字号

  三月,乍暖还寒,63岁的琅岐红蟳养殖户林理余买了8万多只天然蟹苗放入自家的养殖场,等到端午节前后,这些蟹苗将在这个淡、海水交界处生长成当地最具特色的红蟳,不仅个体浑圆肥大,而且膏红饱满、肉质鲜美。而最让老林和其他养蟳户高兴的是,一直靠口碑享誉国内外市场的琅岐红蟳,今年上半年将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像“阳澄湖大闸蟹”一样靠品牌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并成为由国家对其实施原产地域保护的地方特色产品。

  红蟳曾作为贡品 品质源自特定地域和养殖手法

  提起红蟳,当地人无不引以为傲。根据《福州名产志》记载:“福州市沿海岸边都产有青蟹,以平潭‘金蟳’和琅岐的‘红蟳’最为名贵,久负盛名,曾列为贡品。”养蟳户陈善苏告诉记者,琅岐人工养蟳要追溯到1958年。琅岐红蟳的优良品质与琅岐岛的地理特征和养殖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琅岐位于闽江入海口,含盐度适中的半咸淡海水非常适合红蟳生长,岛上的金砂、凤窝、龙台、云龙等靠海区域是最适宜红蟳生长的地方。

  每年入春,养殖户或从闽江口捞上天然红蟳苗,或从广东购买天然蟳苗放入养殖场,红蟳的生长水域都要维持在水温18-25度,盐度7-11度左右,且一定要用无污染的水源,“别看红蟳不会说话,可它们非常挑食,1000斤红蟳每天会吃掉100斤的新鲜鱼、虾,不新鲜的它们就不吃。用这样细致养出来的红蟳才会外壳坚硬,纤维细腻,肉质肥美。”陈善苏笑道。每年农历六、七月份,是菜蟳生产的季节,养殖户们在迎来丰收后,又投入下半年的忙碌中,等待12月份红膏蟳的盛产。

  三月上旬,林理余等养殖户带记者来到位于琅岐镇金砂管理区的金海水产养殖场,老林指着面前的一大片养殖场自豪地说:“这里,最高产量可达到650石(约9750公斤),100斤红蟳的效益大致在800-1000元左右。”据统计,在琅岐岛养蟳面积已经超过100公顷,年产量439吨,年产值5268万元。

  迎来好口碑的同时,琅岐红蟳也面临着被仿冒且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减产等问题。琅岐经济区工商局局长黄文硕告诉记者,琅岐大开发琅岐红蟳如何保护,马尾区林飞书记高度重视,专门批示琅岐红蟳列入马尾区商标品牌战略,琅岐经济区、琅岐镇主要领导也亲自抓,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工商部门负责牵头落实。为此,琅岐工商局积极行动,指导成立了福州市琅岐经济区蟳养协会,并全力推动商标注册工作。2013年11月29日,福州市琅岐经济区蟳养协会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报“琅岐红蟳”作为地理标志商标,目前该申请已经实质性审查通过,“琅岐红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成功注册。

  环境污染和仿冒产品冲击红蟳市场 地理标志商标仅是走出第一步

  在交谈中,林理余和陈善苏等养殖户们坦言,虽然红蟳市场供不应求,但在过去十年里,受到酸雨污染及台风频发的影响,红蟳的存活率仅达到10%-20%,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退出养蟳行当,改为养殖更高产的鱼、虾等高产水产品。加之近年来,仿冒琅岐红蟳的青蟹越来越多,极大地冲击了当地的红蟳市场。林理余告诉记者,正宗的琅岐红蟳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淡、海水水域生长的野生红蟳,另一种是生长在临海的养殖场内,绝不投放任何人工饲料,“仿冒的青蟹大多是从其它地方捕捞上来,然后放在琅岐的海水里养几天,推向市场,以此来欺骗消费者。去年以前,全岛养蟳户只有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

  养蟳户们都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地理标志申请工作一开始,大家不约而同聚集在一起,“地理标志的申请让大家又充满了希望。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这道‘东风’,鼓励更多的人来一起养殖红蟳,协会将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希望政府给予资金扶持,积极整治周边水源环境,让红蟳的存活率上升,做到真正打响品牌,扩大销售。”陈善苏估算,

  福州大学民间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章旺教授告诉记者,琅岐红蟳申请地理标志商标成功后,标示着这个商品只能来源于琅岐,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都主要由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简单来说,以后琅岐岛的正规养蟳户都可以对这个地理标志所享有的专有性权利。”未来,养殖户只有获得福州市琅岐经济区蟳养协会授权的水产养殖资格,才能养殖“琅岐红蟳”并获得“琅岐红蟳”地理商标的使用权,对外销售产品,从而更好地保护琅岐红蟳所涵盖的人文资源、地理遗产及经济利益。而类似通过注册地理标志商标保护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例子还有“涪陵榨菜”、“镇江陈醋”、“南丰蜜橘”、“赣南脐橙”等等。

  陈章旺表示,申报地理标志商标只是“面上措施”,要扩大商品产量、销量及打击仿冒行为还需要蟳养协会及政府的相互配合,“有了‘身份证’之后,红蟳的价值将大大提升。养殖户们需要‘化散为整’,首先从源头保护水域水质,提高红蟳养殖技术,红蟳的销售也需从”散装卖“转为“包装卖”,做到统一管理,统一营销举措。而政府方面,也需要加大力度‘打假’,为琅岐红蟳铺出一条‘阳光大道’。”

  记者 林颖